[发明专利]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及射芯机尾砂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17277.2 | 申请日: | 2016-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0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谢正茂;刘尚春;杨刚;阎顺祥;杨屹;王科第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机电控股集团铸造有限公司;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C19/00 | 分类号: | B22C19/00;B22C5/1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4009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砂 隔板 收集运输装置 射芯机 收集箱 回收 尾砂固化 回收处理 旧砂再生 内腔分隔 再生处理 再生过程 再生系统 焙烧炉 叉车 分隔 减小 落砂 敲击 碎砂 推车 开口 行车 运送 震动 环节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及射芯机尾砂回收方法,旨在解决推车运送的尾砂固化后不能直接用于旧砂再生系统中进行砂再生处理的问题。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包括尾砂收集箱,所述尾砂收集箱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尾砂收集箱内设置有横截面呈V字形的隔板,所述隔板至少为一块,隔板将尾砂收集箱的内腔分隔成至少两个储砂空间。射芯机尾砂回收方法,采用叉车、行车、上述的尾砂收集运输装置、落砂震动带以及砂再生系统对射芯机尾砂进行回收。通过隔板分隔形成的储砂空间,保证了尾砂固化后始终处于某一尺寸范围以内,可直接将其送至焙烧炉完成砂再生过程,避免了人工敲击碎砂环节,工人的劳动强度得到大幅度减小,尾砂回收处理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尾砂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及射芯机尾砂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铸件生产国家,2010年我国铸件总产量就已达到3960万吨,产值超过4000亿,而其中80%以上采用的是砂型铸造,砂型铸造在铸件的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铸造厂采用射芯机及芯盒代替手工制芯。但是,由于树脂砂自身易固化,残留在射芯机里的尾砂若不能及时排除,则会在下一次生产时严重影响射芯机的使用性能;因此,在完成射芯动作后,必须将射芯机里的尾砂清除。同时,为了保证旧砂再生系统的正常使用,避免树脂砂粘接在旧砂再生系统中,因此需等待尾砂完全固化失去粘性后才能送至旧砂再生系统中进行旧砂的回收利用。
由于车间制芯区域与落砂回收区域往往相距较远,尾砂的收集运输过程往往需要工人利用小推车收集废砂,并人工运送至指定区域,以完成尾砂的再生循环过程。现有的射芯机尾砂回收方法为射芯机尾砂的收集到旧砂的再生,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利用推车收集尾砂——工人移动推车至落砂区域——待尾砂固化——人工敲击已固化的大砂块——收集破碎的小砂块——将小砂块搬运至震动带——震动带将小砂块输送至旧砂再生系统中完成旧砂的再生。
为了保证上述过程的顺利进行,首先,工厂不得不专门安排工人对尾砂进行收集、运输以及敲击动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其次,由于小推车装载量有限,收集尾砂往往需要来回运送2-3次,且敲击砂块时往往需要多名工人配合完成,工人的劳动强度进一步增大;此外,由于运送过程中人工操作环节较多,极易使得尾砂从推车中掉落,从而造成铸造厂工作环境的恶化;再者,当需处理的尾砂较多时,小车的存放将占用工厂大量的面积。
随着现代化铸造工业的蓬勃兴起,生产节拍也大幅度提升,对生产效率、人力耗费、劳动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上述传统的废砂收集运输装置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制造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尾砂收集运输装置,旨在解决推车运送的尾砂固化后不能直接用于旧砂再生系统中进行砂再生处理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包括尾砂收集箱,所述尾砂收集箱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尾砂收集箱内设置有横截面呈V字形的隔板,所述隔板至少为一块,隔板将尾砂收集箱的内腔分隔成至少两个储砂空间。
进一步的是,所述隔板主要由下端相连的两块斜筋板构成,所述斜筋板与尾砂收集箱的底部开口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80°~85°。
进一步的是,围成储砂空间的侧壁上设有通气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尾砂收集箱上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为两个并相互对称。
进一步的是,所述把手与尾砂收集箱相连接的部位处设置有加强筋板。
进一步的是,所述加强筋板至少为三块,并以把手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进一步的是,该尾砂收集运输装置还包括用于放置尾砂收集箱的收集箱底座。
进一步的是,所述收集箱底座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下侧的支脚和设置在底板上侧的定位卡,所述定位卡至少为三个,所述尾砂收集箱可放置于各定位卡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机电控股集团铸造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未经重庆机电控股集团铸造有限公司;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172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