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35226.2 | 申请日: | 2016-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23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何振健;林金煌;肖林辉;刘明校;赖聪;郑海文;赵万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14 | 分类号: | F24F1/0014;F24F11/65;F24F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吴贵明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壳体,具有多个出风口,每一个出风口处设置有多个出风面板,各出风面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各出风面板具有位于出风口的出风位置和避让出风口的避让位置,各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孔,多个出风面板中至少两个出风面板的孔隙率不相同。这样设置能够使得每一个出风口处都能实现多种出风模式,有效地增加了空调器出风舒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室内机采用强制对流进行换热,出风口风速较高,湍流度高,造成空调器的舒适性差。以制冷工况为例,出风温度约为12℃,出风到达人体活动区域时仍有较高的速度,导致冷风直吹区域使用户仍然感受到较强的冷风吹风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出风舒适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具有多个出风口,每一个出风口处设置有多个出风面板,各出风面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各出风面板具有位于出风口的出风位置和避让出风口的避让位置,各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孔,多个出风面板中至少两个出风面板的孔隙率不相同。
进一步地,空调器处于出风状态时,多个出风面板均处于避让位置或者多个出风面板中的至少一个位于出风位置。
进一步地,多个出风面板包括:第一出风面板,第一出风面板沿壳体的周向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第二出风面板,第二出风面板沿壳体的周向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并位于第一出风面板的外侧。
进一步地,沿第一出风面板和/或第二出风面板的竖直方向具有多个出风区域,多个出风区域分别对应多种不同的出风模式。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面板的各出风区域的送风距离从第一出风面板的底部至顶部逐渐增大,和/或,第二出风面板的各出风区域的送风距离从第二出风面板的底部至顶部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面板的多个出风区域包括第一出风区域,第一出风区域开设于第一出风面板的下部上,出风孔开设于第一出风区域,和/或,第二出风面板的多个出风区域包括第二出风区域,第二出风区域开设于第二出风面板的下部上,出风孔开设于第二出风区域。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面板的多个出风区域包括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三出风区域,第一出风区域开设于第一出风面板的下部上,出风孔开设于第一出风区域,第三出风区域位于第一出风区域的上方,第三出风区域包括第一出风格栅,和/或,第二出风面板的多个出风区域包括第二出风区域和第四出风区域,第二出风区域开设于第二出风面板的下部上,出风孔开设于第二出风区域,第四出风区域位于第二出风区域的上方,第四出风区域包括第二出风格栅。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分别驱动第一出风面板与第二出风面板独立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面板上设置有第一齿条,第二出风面板上设置有第二齿条,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第一驱动器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与第一齿条相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第二驱动器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与第二齿条相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
进一步地,多个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壳体具有出风风道,出风风道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相连通,空调器包括:分流部,分流部设置于出风风道的出口处以将出风风道的出口分隔成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进一步地,空调器包括:多个扫风叶片组,各扫风叶片组与多个出风口一一对应的设置,各扫风叶片组可转动地设置于相应的出风口处。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多个导风板,各导风板与多个出风口一一对应的设置并位于多个出风面板的外侧,各导风板具有封堵相应出风口的出风位置以及避让相应出风口的避让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352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