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梁预制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36749.9 | 申请日: | 201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938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林;余东;石朝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7/02 | 分类号: | B28B7/02;B28B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预制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轨道梁预制模具。
背景技术
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由车体、转向架总成、单轨道梁三部分构成,转向架总成配合在单轨道梁上且与车体相连,转向架总成由自身电动总成驱动沿单轨道梁移动并牵引车体行进。
现有都是采用预制模具加工成型出单轨道梁,现有的预制模具包括两排立柱、两个模板和台车。其中两个模板可以相对移动以限定出单轨道梁的宽度,台车上立有钢筋,在轨道梁预制过程中,台车行走至两个模板之间,驱动装置驱动两个模板相对移动至预定距离,然后在两个模板之间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体包围钢筋并成型于两个模板之间。
相关技术中的用于驱动模板移动的驱动装置结构复杂,同步性不高,容易导致模板在前进过程中倾斜,不易控制,同时需要人工手动驱动,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轨道梁预制模具,模板的各个部位同步移动,避免模板在移动的过程发生倾斜,无需人工手动驱动纵向传动杆转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梁预制模具,包括:两排间隔设置的立柱组,每排所述立柱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立柱;两个模板,所述两个模板位于两排所述立柱组之间,每个所述立柱通过连接杆与相应的一个所述模板相连,至少一个所述模板相对所述立柱可移动,可移动的所述模板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连接杆为横向传动杆;至少一个驱动装置,每个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组件、纵向传动杆和多个传动机构,所述纵向传动杆沿所述模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地设在多个所述立柱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纵向传动杆配合以驱动所述纵向传动杆转动,所述纵向传动杆与同一排所述立柱组中的每个所述立柱上的一个所述横向传动杆之间通过所述传动机构相连,所述传动机构被构造成将所述纵向传动杆的转动转化成所述横向传动杆的移动以带动相应的所述模板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梁预制模具,纵向传动杆转动时可以带动多个横向传动杆同步移动,实现带动模板移动的目的,进而使得模板的各个部位同步移动,避免模板在移动的过程发生倾斜,同时由于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纵向传动杆转动,从而无需人工手动驱动纵向传动杆转动,省力省时,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纵向传动杆同步转动的涡轮,每个所述横向传动杆被构造成与所述涡轮配合的丝杠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齿轮和与所述齿轮配合的齿条,所述齿轮外套在所述纵向传动杆上,所述齿条固定在所述横向传动杆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多个所述纵向传动杆,所述驱动组件与多个所述纵向传动杆配合,可移动的所述模板与同一排的每个所述立柱之间设有多个在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横向传动杆,每个所述纵向传动杆与位于同一高度的多个所述横向传动杆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一个电机和多个转向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通过多个所述转向器分别与多个所述纵向传动杆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通过电机安装架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纵向传动杆之间。
更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转向器通过转向器安装架固定在所述电机安装架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所述纵向传动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电机轴具有两个轴伸端,所述两个轴伸端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转向器与两个所述纵向传动杆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轴伸端与相应的所述转向器之间、每个所述转向器和相应的所述纵向传动杆之间通过联轴器相连。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梁预制模具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动机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轨道梁预制模具100、
立柱1、
模板2、横向传动杆3、
驱动装置4、驱动组件40、电机401、转向器402、电机安装架403、转向器安装架404、轴伸端405、联轴器406、纵向传动杆41、
传动机构5、涡轮50、传动联轴器51。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367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