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电路和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40043.X | 申请日: | 201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53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明日今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3 | 代理人: | 王杰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电路 终端设备 |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充电电路和终端设备,所述充电电路包括两信号引脚、两电源引脚、一USB控制器和一电源模块,所述两电源引脚与所述电源模块电性连接,还包括一第一开关,所述两信号引脚通过所述第一开关在相互短接和电性连接所述USB控制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充电电路,通过在信号引脚和USB控制器之间设置一第一开关,使得两信号引脚可以通过第一开关在相互短接和电性连接USB控制器两个状态之间切换,实现了USB接口在SDP和DCP两种类型之间切换,当切换为DCP类型时,则能够以大电流对外充电,提高了充电速度,解决了终端设备对外充电时充电速度缓慢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充电电路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为便携设备供电与其串行通信功能一样,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应用。如今,USB供电已经扩展到电池充电、交流适配器及其它供电形式的应用。应用的普及带来的一个显着效果是便携设备的充电和供电可以互换插头和适配器。因此,相对于过去每种装置都采用专用适配器的架构相比,目前的解决方案允许采用多种电源进行充电。
以USB2.0为例,USB2.0mini接口中共有5个引脚(PIN),包括:
一对电源引脚:VBUS/GND
一对信号引脚:D+/D-
一个主从识别引脚:UID
两个USB接口设备需要通过支持OTG(On-The-Go)的USB数据线连接。这种数据线只有一端的UID是有效的,假设UID有效端与设备A相连时,就表明设备A为主机;相应的另一端的设备B,为从机。当确定主从后,主机通过VBUS(正极)输出符合USB规范的电压信号;从机被VBUS电压信号激活后,即可根据USB相关协议(BC1.2)对主机的接口进行类型检测。
主机接口的类型主要有4种(有时还会有细分),即“SDP/DCP/CDP/其它”。其中,SDP(Standard Downstream Port)为USB标准下行端口,就是通常说的“USB数据接口”,而DCP(Dedicated Charging Port)为专用充电端口,就是通常说的“标准充电器接口”。SDP接口内(如PC机USB接口),D+/D-连接的是USB控制器,进行数据收发;而DCP接口内(即标准充电器),D+/D-是短接的,只用于标识接口类型。
从机可以通过BC1.2规定的握手协议,检测出主机的接口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果主机是SDP设备,则根据USB规范从机最多只能吸收500mA电流。而如果主机是DCP设备,从机至少被允许吸收1.8A电流。
目前,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大多采用USB接口作为电源、数据输入输出的通道,遵循USB相关协议规范。如图1所示,当移动终端作为OTG主机对从机进行充电时,移动终端首先通过USB数据线单端的UID信号识别出主机身份,然后通过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owerManagement IC,PMIC)从VBUS上输出5V电压到从机;从机接收到VBUS信号后,通过检测D+/D-状态来判断主机接口类型,由于移动终端的D+/D-是连接在USB控制器上进行数据传输的,因此会被从机判别为SDP设备,从机会主动的限制自身的吸收电流,按照最多500mA规格从VBUS吸收电流。也就是说,即便OTG主机具备很强的负载能力,也无法提供更大的充电电流。然而,在当前电池容量普遍已经超过3000mAh的情况下,500mA的电流规格充电极其缓慢,基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现有的终端设备对外充电时,充电电流小,充电速度极其缓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和终端设备,旨在解决终端设备对外充电时,充电电流小,充电速度缓慢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400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