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湿饱和蒸汽用于烧结余热发电的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49557.1 | 申请日: | 2016-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858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徐甲庆;刘利波;杨艳强;刘禄;马福舟;马志;刘万 | 申请(专利权)人: | 邯钢集团邯宝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7/02 | 分类号: | F01K27/02;F01K3/24;F01D15/10;F22G1/00;F22G5/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13108 | 代理人: | 刘伟 |
地址: | 056015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饱和 蒸汽 用于 烧结 余热 发电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湿饱和蒸汽用于烧结余热发电的装置,它包括蒸汽蓄热器(1)、蒸汽滤洁器(2)、分汽缸(4)、双压汽轮机(5),炼钢和热轧的汽化冷却装置通过蒸汽管道与蒸汽蓄热器(1)连接,蒸汽蓄热器(1)通过管道与蒸汽滤洁器(2)相连,其特征在于:它还有燃气式过热装置(3),蒸汽滤洁器(2)与燃气式过热装置(3)连接,燃气式过热装置(3)产生的过热蒸汽通过管道与分汽缸(4)相连,分汽缸(4)通过蒸汽母管与双压汽轮机(5)连接;燃气式过热装置(3)包括转炉煤气输入管道、焦炉煤气输入管道、助燃空气输入管道、过热蒸汽管道、预混式煤气燃烧器(8)、燃烧室(9)、烟气过热器(10)、烟道(11),转炉煤气输入管道、焦炉煤气输入管道、助燃空气输入管道分别与预混式煤气燃烧器(8)的进气口相连接,预混式煤气燃烧器(8)与燃烧室(9)相连接,燃烧室(9)的后部与烟气过热器(10)相连通,干饱和蒸汽管道一端与蒸汽滤洁器(2)的输出管道相连接,干饱和蒸汽管道进入烟气过热器(10)进行热交换,过热蒸汽管道的一端与分汽缸(4)的输入管道相连接,烟气过热器(10)的后部与烟道(11)相连接,烟道(11)与烟囱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饱和蒸汽用于烧结余热发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式过热装置(3)的转炉煤气输入管道、焦炉煤气输入管道中分别安装转炉煤气快关阀(14)、焦炉煤气快关阀(15)和氮气吹扫接头(26),助燃空气输入管道中安装有助燃风机(6),过热蒸汽管道与分汽缸(4)的输入管道之间安装有过热蒸汽电动调节阀(7)和过热蒸汽温度和压力检测保护装置(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饱和蒸汽用于烧结余热发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式过热装置(3)的预混式煤气燃烧器(8)上安装有焦炉煤气点火枪(16)、高能点火器(17)、高能点火棒(18)和传动装置(19),焦炉煤气点火枪(16)和高能点火棒(18)与传动装置(19)的蜗轮蜗杆相连接,焦炉煤气点火枪(16)和高能点火棒(18)与预混式煤气燃烧器(8)的点火孔为滑动配合,高能点火器(17)通过高压电缆与高能点火棒(18)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饱和蒸汽用于烧结余热发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式过热装置(3)的燃烧室(9)的上部安装有紫外线火焰监视器(21)和炉膛温度和压力检测保护(22),在燃烧室(9)的外部安装混合风机(12),混合风机(12)的送风管道与燃烧室(9)相连通,燃烧室(9)还与炉内氮气吹扫管道相连通,炉内氮气吹扫管道中安装炉内氮气吹扫快关阀(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饱和蒸汽用于烧结余热发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式过热装置(3)的烟道外部安装引风机(13),引风机(13)的引风管道与烟道(11)相连通,烟道壁上安装有氧分析仪器(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饱和蒸汽用于烧结余热发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式过热装置的转炉煤气快关阀(14)、焦炉煤气快关阀(15)、焦炉煤气点火枪(16)、高能点火器(17)、高能点火棒(18)、传动装置(19)、紫外线火焰监视器(21)、炉膛温度和压力检测保护(22)、氧分析仪器(23)、过热蒸汽温度和压力检测保护装置(24)分别与PLC控制器(20)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饱和蒸汽用于烧结余热发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蓄热器(1)包括湿饱和蒸汽进口阀门、蒸汽出口逆止阀、蓄热器安全阀、水位测量装置、自动排水阀和排水管道,蒸汽滤洁器(2)的进口和出口安装阀门,出口管道安装蒸汽压力表,其底部设自动排水阀,蒸汽蓄热器(1)、分汽缸(4)分别装有安全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邯钢集团邯宝钢铁有限公司,未经邯钢集团邯宝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4955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