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液化气吸附脱水的碳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51122.0 | 申请日: | 2016-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61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田原;赵宇培;黄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B01D53/02;C01B32/306;C01B32/336;C01B32/342;C01B32/348;C10L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李建芳 |
地址: | 21004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液化气 吸附 脱水 分子筛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液化气吸附脱水的碳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用于液化气吸附脱水的碳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顺序相接的以下步骤:①对原料粉碎后进行预处理,其中预处理包括预氧化、成型或干燥中的至少一步;②将步骤①所得物料在惰性气氛下碳化;③将步骤②所得物料依次进行浸渍和干燥,或活化和调孔,或活化、浸渍和干燥,即得碳分子筛。本发明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尤其是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了农业收入,减少了污染;本发明所制备的改性碳分子筛性能多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本发明首次将原本是憎水性的碳分子筛进行改性,引入到液化气吸附脱水领域,开拓了碳分子筛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液化气吸附脱水的碳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液化气吸附脱水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LPG)一般都含有饱和量的水蒸汽,水是LPG中有害的组分,在低于零度时将以冰或霜的形式冻结在换热器表面与阀的工作部位,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液态水的存在还会加速酸性组分(H2S、CO2)等对设备、管壁、阀件的腐蚀,缩短其使用寿命。因此必须进行脱水处理,达到规定的含水量指标后才能进入输送环节,以利于输送及使用过程的安全。
目前应用较多的脱水技术包括:
1、三甘醇脱水法:三甘醇(TEG)法属于溶剂吸收法,应用最为广泛。工艺包括:吸收塔、再生塔、富液/贫液换热器、闪蒸罐、贫液/干气换热器等;TEG法热稳定高、易再生,脱水后液化气露点降低到-30℃。美国使用的液化气溶剂吸收法脱水工艺中,TEG法占85%,海上液化气平台占95%。然而TEG法不足之处在于系统复杂、TEG再生能耗大且易损失和被污染,存在一次性投资大,消耗品价格昂贵,计量标准不统一,测量系统不适合国内液化气性质等问题。
2、硅铝酸盐分子筛脱水:分子筛脱水属于固体吸附法,该吸附剂是一种硅铝酸盐类晶体,其大量均匀的几何网状空穴只允许直径比其小的分子进入,以实现选择吸附。工艺包括脱水/再生干燥器和再生加热系统。占地面积小,对液化气物性和负荷变化不敏感,尤其适用于深度脱水。且分子筛吸附容量大,使用寿命长,不因重烃共吸附而使吸附失活。但该方法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高,且再生过程能耗较大,需要经常更换吸附剂。
3、低温冷凝脱水:该技术属于物理法脱水;气体经绝热可逆膨胀(等熵)导致温度降低,使气态水冷凝后分离出来;工艺包括热交换、气液分离、天然气制冷和液体排出四部分组成。最常见的设备是J-T阀和透平膨胀机。此方法对高压天然气处理非常经济,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不足之处在于:需要添加抑制剂来防止水合物生成;透平膨胀机中的高速运动部件制造难度大;深度脱水时需配套制冷设备,增加了运行投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化气脱水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液化气吸附脱水的碳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液化气吸附脱水的碳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顺序相接的以下步骤:
①将原料粉碎后预处理,其中预处理包括预氧化、成型或干燥中的至少一步;
②将步骤①所得物料在惰性气氛下碳化;
③将步骤②所得物料依次进行浸渍和干燥,或活化和调孔,或活化、浸渍和干燥,即得碳分子筛。
可用于制造本申请碳分子筛CMS的原料非常广泛,从天然产物到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均可,主要包括三大类:各种不同煤化程度的煤(包括泥煤、褐煤、长烟煤、烟煤或无烟煤等);天然植物,主要是植物的核或坚果壳,如核桃壳、木料或椰子壳等各种果壳以及植物纤维素;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如聚酰亚胺、聚丙烯腈、酚醛树脂、聚糠醇、聚偏二氯乙烯-丙烯酸酯、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酚醛树脂或芳香族聚酸胺纤维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511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