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微短路的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54888.4 | 申请日: | 2016-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0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兵晓;张光辉;郑岳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96 | 分类号: | G01R31/39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短路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微短路的检测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测电池组包含的待测单体电池在第一充电结束时刻的第一参考充电容量和第二充电结束时刻的第二参考充电容量,其中,参考充电容量为所述待测单体电池的电量与参照单体电池的电量的差值,所述参照单体电池为所述待测电池组包含的所有单体电池中在充电结束时刻具有最大电压值的单体电池;根据所述第一参考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参考充电容量的差值确定所述待测单体电池发生微短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可提高电池微短路检测的精确性,增强电池微短路检测的适用性,降低电池故障误判率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微短路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二次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受到电池原材料、或者电池使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热失控、过充电或者过放电等安全问题。其中热失控是电池安全问题的最终表现形式,而导致热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电池的微短路。电池的微短路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引发的微短路和电池内部结构变化自引发的微短路等。其中,电池内部结构变化自引发的微短路具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电池的微短路初期现象不显著,而且电池微短路的诊断容易与电池的螺栓松动等问题混淆,识别难度大。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的电池组中某个单体电池出现微短路的现象具有偶然性,加大了从电池组中识别出现微短路的单体电池的难度。然而,电池微短路的后期可能导致电池热失控等严重的安全问题,电池微短路的检测是亟待解决的电池安全问题之一。
现有技术通过采集二次电池组中每个单体电池的端电压Ui以及单体电池的输出电流I,计算每个单体电池的等效内阻Zi,并通过Zi与基准电阻的差值ΔZi确定单体电池是否出现微短路。其中,基准电阻为电池组中所有单体电池的等效内阻的平均值。若电池组中串联的单体电池的数量较多,则现有技术的微短路检测方式实时计算各个单体电池的等效内阻的计算量大,对电池管理系统(英文: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硬件要求高,实现难度大。此外,随着电池组的老化,电池组中各个单体电池的不一致性会增加,用ΔZi值判断电池微短路时容易将电池的不一致性判断为微短路,而且容易将接触电阻等故障导致的内阻变化误报为微短路,误判概率高,适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微短路的检测方法及装置,可提高电池微短路检测的准确性,增强电池微短路检测的适用性,降低电池故障的误判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微短路的检测方法,其可包括:
获取待测电池组包含的待测单体电池在第一充电结束时刻的第一参考充电容量和第二充电结束时刻的第二参考充电容量,其中,参考充电容量为所述待测单体电池的电量与参照单体电池的电量的差值,所述参照单体电池为所述待测电池组包含的所有单体电池中在充电结束时刻具有最大电压值的单体电池;根据所述第一参考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参考充电容量的差值确定所述待测单体电池发生微短路。其中,所述第一参考充电容量和第二参考充电容量的差值所述差值包括第一参考充电容量和第二参考充电容量的直接差值,也包括由第一参考充电容量和第二参考充电容量所计算的其他量的差值。所述微短路包括电池单体内部或正负极端子间发生的微小短路。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单体电池的参考充电容量的计算涉及到参照单体电池和待测单体电池在充电结束时刻的电量的差值,考虑到单体电池之间的充电电量差异使得电池的短路状态的检测更加精准,检测准确率更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参考充电容量的差值来判断电池的短路状态,即使是电池内短路的微小迹象也可从单体电池的电量的差异来检测得到,从而可从微小短路开始监控单体电池的微短路状态,提高了电池内短路的检测精确性,降低电池故障的误判率,可从电池短路的早期开始监控,更好地预防单体电池的微短路带来电池热失控等危险。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参考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参考充电容量的差值确定所述待测单体电池发生微短路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548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畜禽生态养殖系统和养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活动阉猪隔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