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干涉抽钉双锥度衬套的下锥成形工具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58012.7 | 申请日: | 2016-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64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黄宏;刘风雷;赵庆云;梁福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1D41/04 | 分类号: | B21D41/04;B21D37/12;B21D4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干涉 抽钉双 锥度 衬套 成形 工具 方法 | ||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干涉抽钉双锥度衬套的下锥成形工具及方法,所述成形工具包括上料机构、下锥成形机构、卸料机构;所述自动上料机构包括工件(91)、导料槽(92)、振动料盘(93);所述下锥成形机构包括双锥度衬套内腔型面压头(1)、双锥度衬套毛坯(2)、双锥度衬套外型面夹层套(4)、导套(5)、下锥阴模(6);所述卸料机构为卸料杆(7)。本发明通过设计一整套组合式成形工装,精确控制成形模具型腔尺寸,实现模具与工件尺寸匹配,通过模具内外型面限制工件失稳,采用分段组合模具,限位缩口成形的方式成形出下锥,满足100°沉头或平头薄壁干涉衬套下锥的成形,并可用于精确控制干涉量的飞机复合材料干涉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抽钉类紧固件薄壁衬套成形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薄壁衬套下锥成形工具及方法。
背景技术
干涉抽钉紧固系统主要用于复合材料结构的安装,由于干涉衬套的引入,可实现复合材料干涉安装,提高抗疲劳能力。对于飞机结构不敞开部位可实现单面安装,还可在7°的斜面结构上实现安装,且可靠性好,广泛应用于飞机机体、机翼等结构的连接。双锥度衬套是干涉抽钉紧固系统的关键组件,干涉衬套结构上锥为沉头,尾部下锥为40°锥角。在干涉抽钉安装过程中,该种衬套结构的下锥可引导钉套发生塑性变形,成形出大底脚,是有利于干涉抽钉安装成形的一种结构,从而提高拉铆质量一致性。
目前国外对该种衬套的相关资料进行封锁,国内对于加工干涉抽钉双锥度衬套无相关报道。目前,干涉抽钉双锥度衬套用于复合材料结构的干涉安装,加工衬套下锥采用旋压的方法,将尾部旋合出锥角,该种技术的不足在于装夹较为繁琐,不能实现自动上下料,加工效率极低。由于双锥度衬套结构的特殊性,且为实现精准干涉安装,衬套壁厚仅为0.25mm,成形下锥时,控制不当,极易发生失稳,衬套直壁部发生椭圆变形,上锥角度面产生畸变,从而造成尺寸超差。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双锥度衬套的成形工具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加工出合格双锥度干涉衬套,设计一种用于干涉抽钉双锥度衬套的下锥成形工具及方法,实现100°沉头或平头薄壁干涉衬套下锥的成形,解决薄壁衬套成形失稳、质量差、尺寸不合格的问题,提高拉铆成形质量一致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干涉抽钉双锥度衬套的下锥成形工具(如图1所示),包括自动上料机构、下锥成形机构、卸料机构;所述自动上料机构(如图3、图4所示)包括工件91、导料槽92、振动料盘93;所述下锥成形机构(如图2所示)包括双锥度衬套内腔型面压头1、双锥度衬套毛坯2(如图6所示)、双锥度衬套外型面夹层套4、导套5、下锥阴模6;所述卸料机构(如图11)为卸料杆7;所述双锥度衬套外型面夹层套4和下锥阴模6同轴装于导套5内,所述双锥度衬套毛坯2安装在所述双锥度衬套外型面夹层套4的内腔型面上,所述双锥度衬套内腔型面压头1从上往下压入所述双锥度衬套毛坯2并与之同轴配合安装,所述卸料杆7从下往上对准所述下锥阴模6的内腔型面。
所述双锥度衬套内腔型面压头1(如图5所述)包括夹持柄11、上锥限位面12、上锥面13、头部与杆部转接圆角14、杆部15、下锥面16、杆部与下锥面转接圆角17、引导杆18,成形后的双锥度衬套3如图7所示;所述上锥限位面12的外圆尺寸大于双锥度衬套毛坯上锥大口外圆;所述上锥面13的角度与双锥度衬套毛坯内角度面21相同;所述头部与杆部转接圆角14的尺寸与双锥度衬套毛坯内圆角22相同;所述杆部15与双锥度衬套内腔型面23为滑配合关系,并限制双锥度衬套内腔型面23向内发生变形;成形下锥时双锥度衬套毛坯内圆下端面24与杆部与下锥面转接圆角17接触,起到圆滑过渡的作用,成形出双锥度衬套下锥内圆角31和下锥外圆角33;所述下锥面16成形出双锥度衬套下锥角贴合面32;所述引导杆18与下锥阴模6的内腔型面65接触,在调整模具位置时,为使双锥度衬套内腔型面压头1与下锥阴模6保持同轴,起到定位导向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580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