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64653.3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7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郑坚江;邵柳东;黄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三星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B60L53/31 |
代理公司: | 11364 北京市中联创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影<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315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 装置 充电 系统 | ||
一种自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系统,主要包括主充电回路、中央处理器;主充电回路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主充电回路包括整流模块、功率变换模块;中央处理器包括通信单元和控制单元,通信单元负责中央处理器同外部系统的网络连接,控制单元负责接收中央处理器的指令并控制与其连接的部件;所述充电桩还包括散热装置、三通阀、水泵、油泵;三通阀分别与油泵、中央处理器、散热装置相连接。通过冷却管中的水的流动可以加快散热装置中冷却油的散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系统。
背景技术
近期,电动汽车发展迅猛,电动汽车的充电桩的发展应运而生,充电桩再给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充电桩的变压器、整流模块以及电路板均会产生热量,随着热量不断发散出来,整个充电桩内部的温度就会快速升高,当充电桩内部热量达到一定温度值的时候,高温环境将影响充电桩内部的变压器、整流模块以及电路板的稳定运行,可能出现电子故障降低充电桩的充电效率。倘若充电桩内部多个问题同时出现,也可能出现火灾隐患出现。
目前,充电桩的充电回路中整流模块的冷却基本上采用水媒散热降温系统或者风媒散热降温。采用水媒散热降温系统的冷却方式的介质是水,水的导热性好,但水中一旦带有杂质绝缘性会变差,水循环系统工艺要求较高,安装复杂,维护工作量大,而且一旦漏水,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采用水媒散热必须解决冷却水的纯度和长期运行维护时系统的可靠性以及腐蚀性的问题。此外,现有的水媒散热降温系统或风媒散热降温系统这两种方式管路构成复杂,密封接头多,容易发生泄露事故,而且随着整流模块的元器件的发热量的不断增大,这两种散热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要求。
采用风媒散热降温,由于充电桩内部的热量较大,需要采用多个风机同时进行散热,出现冷却效果差、噪音较大的缺点。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0178423.1公开了一种移动充电桩内部分区结构,包括控制区、高压区、进风与风向引导区及电池系统区,所述高压区主要包括22V逆变器、变压器、24V直流转换器、高压直流铜排、充电机;所述进风与风向引导区包括带有防尘网的第一组百叶窗、第二组百叶窗以及散热风扇;散热风扇固定在第一组百叶窗上,用于将移动充电桩内部的热空气抽至周围环境中,第二组百叶窗固定在移动充电桩外壳的另一侧,用于使充电桩外部空气流入,在这个专利中,散热装置为风扇,散热效果差。
此外,以上发明风媒散热降温进行散热,散热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特此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带散热装置的充电桩系统,主要包括主充电回路、中央处理器;主充电回路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主充电回路包括整流模块、功率变换模块;中央处理器包括通信单元和控制单元,通信单元负责中央处理器同外部系统的网络连接,控制单元负责接收中央处理器的指令并控制与其连接的部件;所述充电桩系统还包括散热装置、三通阀、水泵、油泵;三通阀分别与油泵、中央处理器、散热装置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冷却腔,冷却腔的下端有外筒支撑壁以及内筒支撑壁,所述外筒支撑壁向上延伸形成圆筒状的第一回程迂回壁;内筒支撑壁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回程迂回壁;第一回程迂回壁越过第二回程迂回壁向内弯折形成弧状过渡支撑壁,过渡支撑壁与第二回程迂回壁存有空隙,过渡支撑壁在平行第二回程迂回壁的方向继续延伸形成第三回程迂回壁;冷却腔的腔壁呈现三回程迂回壁结构,自外向内分别为第一回程迂回壁、第二回程迂回壁以及第三回程迂回壁。
优选的,所述第三回程迂回壁与内筒支撑壁形成冷却腔的内腔,所述内腔设置有支撑架、油量探测器,用于安放充电桩的整流模块、功率变换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三星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三星智能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646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