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分散超细/纳米钨粉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70277.9 | 申请日: | 2016-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4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柏雄;杨斌;梅军;石安红;杨高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2 | 分类号: | B22F9/22;B82Y40/00 |
代理公司: | 西安知诚思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7 | 代理人: | 麦春明 |
地址: | 34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散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分散超细/纳米钨粉的制备方法,属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它是将水溶性钨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并充分搅拌,得到化学成分达到分子级别均匀混合的前驱体溶液,将溶液经喷雾造粒得到球形钨盐前驱体粉末,然后在还原气氛的旋转炉中进行轻度还原,最后在不同温度和氢气流量下还原制备超细/纳米钨粉。本发明针对现有制备硬质合金前驱体粉末技术中制备周期长、粒度分布不均匀、团聚严重、成本高等难题,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易行、能耗小、粉末粒度均匀、分散性好、应用范围广的超细/纳米钨粉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分散超细/纳米钨粉的制备方法,极具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良好的工业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分散超细/纳米钨粉的制备方法,属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克服了强度与韧性间矛盾,具有高韧性和高耐磨性的双高力学性能,已成为当今世界硬质合金技术领域的一大热点。为了制得性能优异的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采用高质量原料粉末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随着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的深入研究,对超细/纳米粉末的制备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制备超细/纳米晶粉体的主要方法有喷雾转化法、机械合金化法、气固相反应法、溶胶-凝胶法,但这些方法制备的粉末普通存在粒度不均匀、易团聚、工艺流程长、设备复杂、成本高等问题。特别地,传统的喷雾转化法经喷雾造粒制备的球形前驱体粉末,碳化还原后依然保持比较完整的中空球形形貌,这对后期压制过程中出现制品压不实、容易造成压坯分层或裂纹、密度不均匀及制品性能不稳定现象,严重制约了粉体的使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制备硬质合金前驱体粉末技术中制备周期长、粒度分布不均匀、团聚严重、成本高等难题,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易行、能耗小、粉末粒度均匀、分散性好、应用范围广的超细及纳米钨粉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将水溶性钨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并充分搅拌,得到化学成分达到分子分子级别均匀混合的前驱体溶液,将溶液经喷雾造粒得到球形钨盐前驱体粉末,然后在还原气氛的旋转炉中进行轻度还原,最后在不同温度和氢气流量下还原制备超细及纳米钨粉。
水溶性钨盐为偏钨酸铵、仲钨酸铵中的至少一种。
前驱体溶液在进风温度140 oC~300 oC、出口温度为80 oC~200 oC的工艺条件下喷雾干燥制成粒度为1 μm ~20 μm 球形粒子的前驱体粉末。
轻度还原气氛为氢气气氛,气体流速为20~800 ml/min,气体流速过小,反应速度慢效率低,气体流速过大,反应速度过快不易得到纯净的紫钨相,合理的气体流速将迅速带走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减少钨氧化物的挥发而削弱了化学气相沉积作用,有利于得到粒径较小的产物。
轻度还原温度为600~900 oC,根据氧化钨还原热力学平衡图,当温度低于600 oC时,无法生成目标产物,温度过高易使产物晶粒粗大,且容易导致还原过度,得不到纯的目标中间氧化物。还原时间为10~150 min,当还原时间过低不能得到成分单一的目标产物,还原时间过长在高温下易使晶粒粗大且增加了能耗。
轻度还原旋转速度为10~55 r/min,适宜的转动速度有利氧化粉末各部分受热均匀且粉末在翻转过程中能与氢气充分接触,使得反应更加充分,反应产物粒径更加均匀。
轻度还原得到的产物为紫钨,紫钨具有最大程度的氧缺陷结构,与黄钨、蓝钨相比,紫钨有着特殊的表面结构、化学活性最高,加上紫钨的生成过程中其棒状和针状的楔形孔洞结构结构,破坏了喷雾造粒得到的致密前驱体壳状形貌,得到更加疏松的粉末,有利于氢气进入粉体内部还原和生成水蒸气的排出,减小化学气相沉积作用,缩短氢原子的扩散自由程,可以大大缩短还原的温度和时间,且适用于超细颗粒钨粉以及各类纳米级钨化合物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未经江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702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柱电池条码读取装置
- 下一篇:条码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