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信道的反馈方法、传输方法、信令传输方法和对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77633.X | 申请日: | 2016-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82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弓宇宏;鲁照华;高波;王小鹏;梅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H04B7/04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彭瑞欣;张天舒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信道 反馈 方法 传输 对应 装置 | ||
本申请提出一种通信信道的反馈方法、传输方法、信令传输方法和对应装置,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应用于通信信道的接收端的反馈方法包括:生成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针对N种类型的通信信道的发送方式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应用于通信信道的发送端的传输方法,包括:接收接收端发送的反馈信息;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所述N种类型的通信信道的传输。实现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波束的管理、反馈和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信信道的反馈方法、传输方法、信令传输方法和对应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4G(4th-Generation,第4代)通信系统的部署来增加的对无线数据业务的需求,目前,已经努力开发改善的5G(5th-Generation,第5代)通信系统。5G通信系统也被称为“后4G网络”或“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
5G通信系统是在更高频带(例如3GHz以上)中实施,以便完成更高的数据速率。高频通信具有比较严重的路损、穿透损耗,在空间传播与大气关系密切。由于高频信号的波长极短,可以应用大量小型天线阵,以使得波束成形技术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波束方向,以窄波束技术优势提高高频信号的覆盖能力,弥补传输损耗,是高频通信的一大特点。
在使用波束成形技术的通信系统中,发送波束形成和/或接收波束形成被使用。发送波束形成一般而言是一种使用多个天线将每个天线发送的信号集中在特定方向上的技术。该多个天线的组合被称为阵列天线,并且阵列天线中包括的每个天线被称为天线元素。信号的传播由于使用发送波束成形而增大,并且因为除了相关方向以外的其它方向上几乎接收不到信号,所以对其它用户的干扰显著降低。接收波束成形是一种在接收器中通过使用接收天线阵列将对无线电波的接收集中在特定方向上的技术。在相关方向上进入的信号的信号灵敏度由于使用接收波束成形而增大,但在除了相关方向以外的方向上进入的信号被从接收信号中除去,从而阻止了干扰信号。
传统的LTE系统中,控制信道只支持开环传输,数据信道支持多种传输方案,例如单端口传输、传输分集、开环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入多出)空间复用、闭环MIMO空间复用,因此LTE中的信道测量和反馈主要用于数据信道的传输。而在5G通信系统中,由于高频频段的传输限制,基于波束的通信信道(包括控制信道)传输,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另一方面,5G通信系统的设计要求考虑未来通信中可能面临的各种使用用例的统一设计和灵活配置,需要兼顾可靠性、实时性、传输效率、资源开销、可扩展性等,因此,5G通信系统对通信信道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应的反馈和传输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对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波束的管理、反馈和传输技术进行统一又灵活的设计,是5G通信系统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信道的反馈方法、传输方法、信令传输方法和对应装置,实现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波束的管理、反馈和传输。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通信信道的反馈方法,应用于通信信道的接收端,包括:
生成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针对N种类型的通信信道的发送方式信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优选地,所述反馈信息与所述N种类型的通信信道之间存在绑定关系。
优选地,所述N种类型的通信信道中包括控制信道;或,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
优选地,所述反馈信息中包含K个级别的反馈信息,所述K个级别的反馈信息与所述N种类型的通信信道之间存在一对一、多对一或一对多的绑定关系,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
优选地,所述K个级别的反馈信息至少具有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K个级别的反馈信息分别在K个时间反馈给发送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776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