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塑性高硅的软磁合金条带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81554.6 | 申请日: | 2016-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68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丁力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腾元软磁有限公司;中兆培基南京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非晶电气有限公司;中兆培基(北京)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B22D11/06;C21D1/26;H01F1/147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吴树山 |
地址: | 2113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塑性 合金 条带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大塑性高硅的软磁合金条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磁合金条带的组分表达式为:FexSiaBb,其中x、a、b为wt%,4≤a≤8、0.001≤b≤2,且x+a+b=100%。本发明采用了多缝喷嘴、温辊冷却的平面流铸造法制带,制备的软磁合金条带带宽为5~200mm,带厚为0.02~0.2mm,叠片系数大于0.9,饱和磁通密度大于1.8T。本发明广泛适用于电力、电子、信息、通讯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磁性功能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大塑性高硅的软磁合金条带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工钢具有优异的磁学性能,主要用于制造变压器、电机及其他电器仪表,是电力、电子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磁性材料,也是产量最大的金属功能材料之一。研究表明:硅含量对电工钢的性能影响很大,随着硅含量的增加,电工钢的磁滞伸缩系数减小,铁损降低,磁导率增加,当硅的质量分数达到6.5wt%时,电工钢具有最佳的软磁性能。其磁导率达到最大值,铁损最小,磁致伸缩趋近于零,是实现电磁设备高效、节能、轻便化的理想材料。但是,如果硅的含量超出4.5wt%,DO3(Fe3Si)和B2(FeSi)有序相的出现会使电工钢的机械性发生突变,特别是延伸性能能急剧下降,当硅含量超过5wt%时,电工钢变得既脆又硬,合金延仲率接近于零,这使合金难以进行传统的轧制工艺。6.5wt%Si高硅电工钢中DO3(Fe3Si)和B2(FeSi)有序相的存在,导致了其质地脆而硬,加工性能极差,难以用常规轧制工艺制备,因而制约了其生产和应用。随着人们对6.5wt%Si电工钢特有性能的认识深入以及高频技术的发展,6.5%Si电工钢的市场需求随之增加。因此,为扩大6.5wt%Si电工钢产能,改善其可加工性,大量的科研、技术人员在制备工艺技术与加工设备展开积极的研究工作。
平面流铸造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短流程快速凝固技术,典型的制造工艺为:将特定成分的金属原材料熔化,再使钢液通过一条宽度为1mm以下的喷嘴狭缝流到一只高速旋转的、具有良好导热性的金属冷却辊上,钢液在冷却辊外圆周表面铺展成稳定的熔潭,熔潭底部熔体与辊面接触后以106℃/s的速率迅速冷却形成厚度约为0.03mm左右的连续金属薄带。该项技术制带速度可达30m/s,是一种极端条件下高效连铸技术,跟传统的铸造技术相比,平面流铸造技术流程短、效率高,具有极大的优势。近年来,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条带借助平面流铸造技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生产,而对快速凝固技术制备高硅硅钢的工艺探索也逐步展开。
中国专利201310077686.X公开了一种铁基非晶软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是在Fe-Si-B的基础上通过加入稀土元素Y来提高该体系的非晶形成能力,利用传统的平面流铸造铸造技术来制备非晶条带。其优点在于:FeaYbSicBd体系的非晶合金具有较大的非晶形成能力、优良的饱和磁感应强度、低矫顽力以及高起始磁导率,其最大过冷液相区宽度可达65K,最大饱和磁感应强度可达1.67T。但是稀土元素Y的加入大幅提高了原材料成本,同时该合金体系的最大饱和磁感强度只有1.67T,对硅钢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潜力不大。
中国专利201510312048.0公开了一种铁基非晶软磁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同时含有Fe、B、Si和Hf四种组元,制备该材料的条带与块体样品的工艺流程简便、高效,所制得的软磁非晶合金成型性好,且具有明显的玻璃转化温度点Tg和较宽的超冷液相区ΔTx,并克服了传统软磁非晶合金的脆性问题。但是元素Hf价格昂贵,元素Hf的加入大幅提高了原材料成本,同时该合金体系的最大饱和磁感强度只有1.65T,难以满足高频高效电力电子器件对软磁材料高饱和磁感强度的要求,限制了其该成分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潜力不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腾元软磁有限公司;中兆培基南京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非晶电气有限公司;中兆培基(北京)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腾元软磁有限公司;中兆培基南京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非晶电气有限公司;中兆培基(北京)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815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