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后桥的副车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05886.3 | 申请日: | 2016-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57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S·施马尔茨里斯;V·伊德勒维施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1 | 分类号: | B62D21/1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牛晓玲 |
地址: | 德国因戈***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后桥 车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双轮辙机动车的后桥的副车架,该副车架具有功能单元(25),该功能单元沿车辆纵向方向(x)在副车架(1)前方构造在车辆中。根据本发明,副车架(1)沿车辆纵向方向(x)在前侧形成有至少一个变形元件(29),该变形元件沿车辆纵向方向(x)布置在副车架(1)和功能单元(25)之间。在尾部碰撞情况下发生副车架(1)的向前方位移时该副车架的变形元件(29)贴靠到功能单元(25)上,并且变形元件(29)在碰撞能量降低的情况下变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双轮辙机动车的车辆后桥的副车架。
背景技术
在电驱动的机动车中,该机动车的后轮可以借助于至少一个电机驱动。该电机可以由后桥承载件/托架或后侧的副车架支承,用于后轮的轮悬架的车轮导向件从侧面铰接在该后桥承载件或后侧的副车架上。在这种机动车中,为了向电机输送电流而提供的动力电池沿车辆纵向方向或沿行驶方向构造在机动车中的后侧的副车架的前方,而且例如构造在机动车的底部中。
从文献DE 10 2009 053 138 A1中已知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动力电池,该动力电池具有在其上形成的防碰撞结构。该防碰撞结构直接形成在动力电池上或动力电池的固定结构上。从文献DE 69 302 845 T2中已知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另外的防碰撞结构,其中,电机通过车轴承载件保持在车辆前部区域中,而动力电池布置在后方的区域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双轮辙机动车的后桥的副车架,其中,直接构造在副车架前方的碰撞敏感的功能单元以简单的方式受到保护以免于碰撞造成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副车架沿车辆纵向方向在前侧形成有至少一个变形元件。该变形元件因此沿车辆纵向方向观察布置在副车架和碰撞敏感的功能单元之间。在尾部碰撞情况下可能发生由碰撞造成的副车架的向前方位移。由此,该副车架的变形元件可以贴靠到功能单元上并且在碰撞能量降低的情况下在副车架和功能单元之间变形。以这种方式至少部分地阻止了碰撞能量朝向功能单元的方向继续传导,由此减小了在尾部碰撞情况下由事故造成的功能单元损坏的危险。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其它方面,而且以至少部分地电动运行的机动车为示例,该机动车的副车架支承驱动了车轮的电机。在这种情况下,碰撞敏感的功能单元例如是动力电池。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此该碰撞敏感的功能单元另选地可以是例如天然气箱或用于动力电池的电力电子设备。
该副车架以已知的方式通过至少两个沿车辆横向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副车架纵向承载件构成。在该副车架纵向承载件的前部的、面对动力电池的端侧上形成所述至少一个变形元件。沿车辆纵向方向取向的副车架纵向承载件特别有如下危险,即在尾部碰撞情况下近似无变形地侵入向前方贴紧的部件中。根据本发明通过在传力路径中中间连接变形元件的方式阻止这种情况,在尾部碰撞情况下在副车架纵向承载件和动力电池之间形成该传力路径。
变形元件可以优选材料统一地和/或一件式地形成在副车架纵向承载件上。对此变形元件也可以另选地作为单独的部件紧固在副车架纵向承载件上,例如通过螺纹连接。
两个副车架纵向承载件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前部的副车架横向承载件以及优选也通过一后部的副车架横向承载件彼此连接。副车架横向承载件因此在前部和后部的角节点处连接在两个副车架纵向承载件上。以这种方式得到闭合的框结构,在该框结构中优选通过支承位置固定电机。该副车架纵向承载件可以从前部的角节点出发借助于纵向承载件前段向前方延长。该纵向承载件前段能够以超出距离向前方伸出超越前部的副车架横向承载件。
在纵向承载件前段上可以优选在端侧形成用于副车架支承件的支承孔以连接在车身结构上。此外纵向承载件前段从角节点开始沿车辆横向方向向外弯曲。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利地传导由事故造成的力,沿车辆纵向方向指向前方的、弯曲向外的壁部段可以形成纵向承载件端侧,在该纵向承载件端侧上形成该变形元件。该形成纵向承载件端侧的纵向承载件前段壁部段可以优选大面积地在副车架支承孔与角节点之间延伸,副车架横向承载件与副车架纵向承载件交汇在该角节点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股份公司,未经奥迪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058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兼容多种悬架的副车架结构
- 下一篇:一种汽车防撞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