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06259.1 | 申请日: | 2016-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2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奚人杰;秦睿康;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3/20 | 分类号: | B01J1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电场 微胶囊 制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胶囊制备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微胶囊是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壁材,将药物、染料等医药化工原料作为芯材进行包裹而形成的产物,其粒径在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微胶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芯材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缓控释特性,因此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有喷雾干燥法、空气悬浮法、挤压法和高压静电法等等,其中高压静电法能使壁材与固化液带上不同的电荷,从而使微胶囊保持较为规整的球状,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由于微胶囊的尺寸较小,微胶囊在制备完成以后呈颗粒状分散在固化液中,固液分离较为困难,在实验室制备时需要通过离心、过滤等方法进行固液分离。但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离心需要配备专用设备,过滤则需要配备适用于极微小颗粒的过滤材料,并且这样的材料易损耗。这些设备或材料都会导致成本上升,制约微胶囊规模化生产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便于后续固液分离的微胶囊制备装置,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用于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制备微胶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进液部,用于盛装芯材并对芯材进行输送;第二进液部,用于盛装壁材并对壁材进行输送;注液部,具有第一针头以及套在该第一针头外的第二针头,第一针头与第一进液部连通,接收芯材并将芯材向外挤出;第二针头与第二进液部连通,接收壁材并在芯材向外挤出的过程中在芯材外表面形成一层壁材,得到原形微胶囊;固化部,设置在注液部的下方,盛装有固化液,用于接收原形微胶囊,并且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通过固化液对原形微胶囊进行固化得到微胶囊;高压电场部,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注液部连接,第二电极与固化部连接,用于输出高压电场,其中,高压电场为高压交流电场。
本发明提供的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搅拌部,设置在固化部下方,用于对固化液进行搅拌。
本发明提供的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其中,第一进液部包括:第一贮液单元,用于贮存芯材;第一微量注射泵,与第一贮液单元及第一针头连通,用于输送芯材。
本发明提供的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其中,第二进液部包括:第二贮液单元,用于贮存芯材;第二微量注射泵,与第二贮液单元及第二针头连通,用于输送芯材。
发明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由于高压电场部的电极分别与注液部和固化部连接,使得注液部中产生的原形微胶囊与固化液带不同的电荷,因此在电荷作用下,原形微胶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球形并固化;并且,高压电场部所输出的电场为交流电场,使得原形微胶囊以及固化液所带的电荷规律性地反转,固化液中的各个微胶囊聚集成团,由此能够得到成团的固化微胶囊,通过简单过滤即可与固化液分离,并且无需配备适用于极微小颗粒的过滤材料;干燥后成团的固化微胶囊可分散开,即可得到分散状态的微胶囊。所以,本发明的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能够使微胶囊固化后聚集成团,容易从固化液中分离,降低了固液分离过程中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注液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的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高压电场微胶囊制备装置10包括第一进液部1、第二进液部2、注液部3、固化部4、高压电场部5以及搅拌部6。搅拌部6设置在底部支架上,固化部4设置在搅拌部6上注液部3位于固化部4的上方。第一进液部1包括第一贮液单元11和第一微量注射泵12,设置在注液部3的上部右侧;第二进液部2包括第二贮液单元12和第二微量注射泵22,设置在注液部3的上部左侧。第一贮液单元11和第二贮液单元12分别用于贮存芯材和壁材,第一微量注射泵12和第二微量注射泵22分别用于输送芯材和壁材。
图2是本发明的注液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062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聚酰胺双层微胶囊的方法
- 下一篇:AC插座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