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磷和含负载金属的Beta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22046.8 | 申请日: | 2016-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颖;庄立;刘建强;罗一斌;舒兴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72 | 分类号: | B01J29/72;C01B39/02 |
代理公司: | 11447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郑永胜;周建秋<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100728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金属 beta 分子筛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磷和含负载金属的Beta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该分子筛的Al分布参数D满足:0.4≤D≤0.8,所述分子筛的微孔比表面积为420‑520米2/克,所述分子筛的介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比例为30‑70%;所述分子筛的强酸酸量占总酸量的比例为65‑80%,B酸酸量与L酸酸量之比为25‑90;以P2O5计并以分子筛的干基重量为基准,所述分子筛的磷含量为0.3‑10重量%;以负载金属的氧化物计并以分子筛的干基重量为基准,所述分子筛中负载金属含量为0.5‑10重量%。采用本发明的Beta分子筛作为活性组元制备催化剂用于催化裂化中,能够提高中间馏分油转化率,提高低碳烯烃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磷和含负载金属的Beta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967年Mobile公司的Wadlinger等人使用铝酸钠、硅胶、四乙基氢氧化铵(TEAOH)和水进行混合晶化合成出Beta分子筛(β分子筛),Beta分子筛具有高硅铝比的特性,并且硅铝比调变范围宽。Marens等人利用癸烷为探针反应揭示了Beta分子筛的12元环骨架结构;1988年,Newsam及Higgins等人采用构造模型和模拟粉末衍射首次确定了Beta分子筛的堆垛层错结构。Beta分子筛具有十二元环交叉孔道结构,平行于(001)晶面的一维孔道的十二元环孔径为0.57~0.75nm,与(100)晶面平行的二维孔道的十二元环孔径为0.56~0.65nm。由于Beta分子筛独特的孔道结构、高酸性和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其工业应用的前景广泛,已成功地应用于异构化、催化裂化和芳烃的烷基化等石油化工领域。但由于分子筛的择形作用,使得当反应物分子的动力学尺寸超过了微孔分子筛的孔径时,反应物分子无法扩散进入分子筛内部;由于外表面酸性的存在,使得反应产物在分子筛表面发生无选择反应,影响产物分布。
为了克服微孔材料孔径较小、表面存在较多酸性的弱点,表面富硅且富含介孔的催化材料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专利CN1769169A公开了一种具有多级孔结构的Beta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对低温成核、高温晶化的分子筛直接进行铵盐处理,过滤干燥后进行三段控温焙烧脱模,然后在缓和条件下进行酸处理后,再进行加压水热,所得的Beta分子筛的硅铝比80~120,并具有0.1~1.7nm、1.7~6.0nm及10~90.0nm三种孔径的分布,提高了Beta分子筛的表面利用率。
中国专利CN102826564A公开了一种多级孔结构的Beta分子筛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以偏铝酸钠为铝源,以六铵基阳离子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剂,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含有介孔的Beta多级孔分子筛。
中国专利CN103964458A公开了一种高硅铝比多级孔道的Beta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该分子筛的孔道在2nm以下、5~11nm和50nm以上均有孔径分布,其中微孔体积在0.19cm3/g以上,介孔和大孔总体积为0.35cm3/g以上,硅铝比为90以上,比表面积为400m2/g以上。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原料Beta沸石进行第一次酸处理;将第一次酸处理后的Beta沸石进行第一次焙烧;将第一次焙烧后Beta沸石进行第二次酸处理,得到高硅铝比多级孔道的Beta沸石。
中国专利CN 1179994A中提出了一种Beta沸石的改性方法,该方法将Na Beta沸石用铵离子交换至沸石上的Na2O含量小于0.1重%;然后将上述铵交换的Beta沸石用酸处理抽去部分骨架铝,使其硅铝比大于50;将上述脱铝后的Beta沸石与磷酸或磷酸盐混合均匀后烘干,使所得沸石上P2O5的量为2~5重%;最后在水蒸气气氛下于450~650℃水热焙烧0.5~4小时。通过该方法改性后的Beta沸石在用于烃类的裂化反应时可以得到较高的烯烃,尤其是异构烯烃的产率以及较低的焦炭产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220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