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性振动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34163.6 | 申请日: | 2016-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34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3/00 | 分类号: | H02K33/00;H02K5/24;H02K33/18 |
代理公司: | 上海金盛协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42 | 代理人: | 郑鸣捷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性 振动 电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性振动电机,包括外壳、定子组件和振动组件,其中定子组件和振动组件设置于外壳的预留空间内,振动组件通过弹性元件与外壳固定,定子组件固定于外壳一端壁;振动组件与弹性元件之间设置有阻尼元件,该阻尼元件分别与弹性元件和振动组件贴合。本发明能够使得线性振动马达的使用寿命得以极大提升,其噪音问题也得以最大可能的改善,而且并不会对振动相关组件的运动空间造成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型电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性振动电机。
背景技术
振动电机是利用产生电磁力的原理以将电能转换成机械振动的部件。这种振动电机安装于电子设备中,例如,移动通讯终端、便携式终端等,用于在静音模式下指示有来电。随着使用大屏幕LCD和触摸屏的手机数量迅速增加,产生了对当用户触摸屏幕时产生振动的振动电机的需求。
现有技术中,使用产生旋转力以使质量不均匀的旋转部件旋转从而获得机械振动的方案。即,现有技术已使用通过电刷和换向器之间的接触,对回转力执行整流作用而获得机械振动的方案。然而,使用换向器的电刷式结构会产生机械摩擦、电火花,并且当电机旋转电刷穿过换向器片之间的空间时会产生杂质,从而缩短了电机的寿命。另外,当将电压施加到电机时,因转动惯量的影响,导致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振动量,这使得难以在触摸屏上获得合适的振动。
为了克服电机寿命短和响应速度慢的问题并执行触摸屏的振动功能,目前已主要使用线性振动器。线性振动器不是采用电机的旋转原理来产生振动。为了产生振动,线性振动器根据共振频率通过周期性地产生电磁力来产生共振,所述电磁力通过安装在振动组件中的磁路结构以及安装在定子组件中的线圈的相互作用而获得。
由于线性振动器内可用的安装空间有限,在工作过程中难免出现碰撞现象,从而使得线性振动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噪音现象,影响其正常使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号为:201420742747.X的专利,公开了通过在外壳两端壁上设置硅胶垫来缓冲振动相关组件的运动。但是在这种方案中,振动相关组件在运动时撞上硅胶垫,而硅胶垫只有缓冲作用,其冲撞力依然会有可观的一部分传递给外壳,其噪音依然存在,而且会限制振动相关组件的运动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延长使用寿命并抑制噪音的线性振动电机。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内容如下:
一种线性振动电机,包括外壳、定子组件和振动组件,其中定子组件和振动组件设置于外壳的预留空间内,振动组件通过弹性元件与外壳固定,定子组件固定于外壳一端壁,其特征在于:振动组件与弹性元件之间设置有阻尼元件,该阻尼元件分别与弹性元件和振动组件贴合。
优选的,所述阻尼元件为软质泡棉圈制成。
优选的,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纵向高度大于下壳体纵向高度,定子组件设置于下壳体底部,振动组件通过弹性元件固定于下壳体顶部,上壳体套接于下壳体。
优选的,弹性元件包括内圈和外圈,内圈和外圈之间通过弹性力臂连接,内圈与外圈处于同一平面。
优选的,弹性元件内圈的上端面固定于振动组件底部,其外圈的下端面固定于下壳体顶部。
优选的,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印刷电路板和固定设置于该印刷电路板上的线圈,所述振动组件还包括配重块、磁轭和磁体,磁轭固定设置于配重块中部,磁体固定设置于磁轭预留空间内,磁体外侧壁与磁轭内侧壁之间形成环形腔,线圈一端位于环形腔内。
优选的,磁体端部还设置有极片。
优选的,所述振子组件的配重块为阶梯状中空圆柱体,其中第一阶梯部分的直径大于第二阶梯部分的直径,弹性元件与第二阶梯部分的端面固定连接,第一阶梯部分靠近第二阶梯部分一端设置有斜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341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