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确定驾驶者的睡意的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35155.3 | 申请日: | 2016-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39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金三龙;李秉俊;柳成淑;金镇权;郑镐铁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W40/08 | 分类号: | B60W40/08;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岳磊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确定 驾驶者 睡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用于确定驾驶者的睡意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获得驾驶者的图像的成像设备,和(例如,基于驾驶者的图像)确定驾驶者是否处于疲劳状态、驾驶者是否处于眼睑闭合状态以及驾驶者是否处于觉醒状态的控制器。当在驾驶者的疲劳状态持续经过预定的第一时间间隔之后,在预定的第二时间间隔内交替且重复地发生驾驶者的眼睑闭合状态和觉醒状态时,控制器进一步确定驾驶者处于睡意状态。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确定驾驶者的睡意的装置和方法,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获得驾驶者的图像并基于驾驶者的图像来确定驾驶者的睡意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运输方法包括使人们能够自由行驶的两轮摩托车、火车、船舶、飞机等。然而,在车辆行驶时,可能发生由于睡意驾驶而导致的严重损伤和财产损害。因此,已经研究了用于防止驾驶者的睡意的各种方法。
特别地,当驾驶者的连续眼睑闭合时间大于第一阈值(dTH)时,进入早期警告模式,并且保持早期警告直到驾驶者的连续眼睑闭合时间小于1dTH(其小于第一阈值(dTH))为止,以警告驾驶者睡意驾驶。然而,当基于连续眼睑闭合时间的阈值输出关于睡意驾驶的警告时,阈值被设定得高以防止误检测。因此,发生未检测到睡意驾驶和警告延迟。
此外,当获得驾驶者的眼睛图像时,未观察到的眼睛的瞳孔被确定为闭眼。因此,当检测到闭眼持续一定阈值时间段时,确定驾驶者处于睡意状态。然而,由于环境光的干扰、玻璃的反射等,从通过拍摄驾驶者而获得的红外图像中获得瞳孔图像可能是困难的,并且基于连续眼睑闭合时间来确定睡意可能是困难的。
在本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并且因此其可以包含不形成在本国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在最小时间间隔内在车辆行驶的状态下确定驾驶者的睡意的装置和方法。此外,本公开的方面提供了用于确定驾驶者的睡意的装置和方法,其能够减少由集仪表群音频视频导航(AVN)操作引起的睡意驾驶的误识别。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一种用于确定驾驶者的睡意的装置可以包括:成像设备,被配置为获得驾驶者的图像(例如,面部或其它识别特征);和控制器,被配置为:从驾驶者的图像确定驾驶者是否处于疲劳状态、驾驶者是否处于眼睑闭合状态以及驾驶者是否处于觉醒状态,并且被配置为:当在驾驶者的疲劳状态持续经过预定的第一时间间隔之后,在预定的第二时间间隔内交替且重复地发生驾驶者的眼睑闭合状态和觉醒状态时,确定驾驶者处于睡意状态。所述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基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驾驶者是否处于疲劳状态:在预定的第三时间间隔期间驾驶者的眼睑闭合的百分比是否超过预设百分比;和在预定的第四时间间隔内驾驶者的面部运动是否在预定的范围内。
该装置可以还包括:车辆行驶状态获得器,被配置为:确定由驾驶者驾驶的车辆的行驶状态,其中,所述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基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驾驶者是否处于疲劳状态:车辆是否偏离行驶车道;和车辆是否以Z字形方向行驶。所述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基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驾驶者是否处于觉醒状态:在预定的第五时间间隔内,是否发生驾驶者的眨眼;和驾驶者的面部运动超过预设程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用于确定驾驶者的睡意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由成像设备获得驾驶者的图像;由控制器从该图像确定驾驶者是否处于疲劳状态、驾驶者是否处于眼睑闭合状态以及驾驶者是否处于觉醒状态;以及当在驾驶者的疲劳状态持续经过预定的第一时间间隔之后,在预定的第二时间间隔内交替且重复地发生驾驶者的眼睑闭合状态和觉醒状态时,由所述控制器确定驾驶者处于睡意状态。基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驾驶者是否处于疲劳状态:驾驶者的眼睑闭合时间是否超过预定的第三时间间隔;和在预定的第四时间间隔期间,驾驶者的面部运动在预定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351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