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行道综合管网蓄排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47611.6 | 申请日: | 2016-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2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谢金钊;谢飞帆;陶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衡阳市金泓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3/04 | 分类号: | E03F3/04;E03F5/04;E03F5/06;E03F5/10 |
代理公司: | 衡阳雁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31 | 代理人: | 龙腾 |
地址: | 421001 湖南省衡阳市高新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行道 综合 管网 排水系统 | ||
一种人行道综合管网及蓄排水系统,包括集水井,集水井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A;其还包括U形沟、镂空底板、蓄水箱及水管组件;U形沟包括左壁、右壁及连接在左壁和右壁下端的连接板;连接板上间隔设有漏水孔;镂空底板为人行道的路面,其安装在U形沟上端,其与U形沟之间形成架空腔;蓄水箱设在U形沟下面,蓄水箱上设有进水口B和出水口B,出水口B与用水终端连通,相邻的蓄水箱通过水管A连通;水管组件将集水井的出水口A与U形沟的进水口A连通,同时将集水井的出水口A与蓄水箱的进水口B连通。本发明优点是,可容纳城市综合管网、具有蓄水功能、防止城市内涝及防止形成“路上湖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特别是一种人行道综合管网蓄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有很多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会出现内涝,除了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高的原因外,城市建设本身也存在问题。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其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容易形成路面的积水。而与城市发展速度不匹配的城市综合管网系统则是引发内涝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造成目前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现有的城市综合排水管网系统存在的不足,二是城市道路地面渗水性吸水性不好。
城市里主要是靠管道来排水,过去是“先地上后地下”发展,基础设施滞后、标准偏低,导致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发生内涝现象。现在想改变这个状态,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把管子加粗,但是地底下不是只有一个排水管: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管网密度越来越大,供水、供气、供电、供油等综合管线均布置在地下,加上因各种反复开挖、维修、加设管道等原因,城市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杂乱无章,存在太多的安全隐患,犹如不定时的“地下炸弹”。所以根本没有空间余地来加粗排水管道。
道路堵塞了可以把一个局部拓宽,但水管拓宽一个局部并没有什么用。由此可见,要解决目前城市内涝问题,增加城市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单纯的把管道加粗并不可行,事实上也并没有空间和余地,而且即便那样做,它的成本代价实在太大,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而且城市各种管道管线深埋于地下,本身就限制了后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目前城市发展速度相当快,当下能满足需求的设计要求,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是落后的,而深埋地下的管道管线要想扩建,在生活密度如此高的城市中,几乎是不可实现的。
这也因此导致了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于内涝问题出现的尴尬局面:老城区,加粗管道根本行不通,成本上技术上都是问题,而新城区,即便提高了设计要求,但是有些地区依然出现了排水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城市排水,单纯的依靠增加排水管径的方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综上所述,当下沿用的城市综合管网系统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1、单纯的依靠改变管道的管径大小来增加城市雨水排放能力。不具备灵活性。
2、排水管道本身不具有透水性,雨水不能稀释到地下土壤中去,以至于排水管道排水压力大,易造成拥堵。
3、老城区管网不具备扩建的条件,或扩建成本代价奇高。
4、老城区的一些雨污合流管道,因为建筑和公共设施密度较大,没有改建的余地。5、城市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相互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空间。
6、加设和维修管道均需开挖路径中的地面,成本和施工难度非常高。并且会对城市交通和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7、管道深埋地下,后期维护维修存在各种限制性因素,难度和成本都较高。
8、如图11所示,现有的集水井9为上下截面基本一致的直筒形,其上端集水口91收缩,集水井9集水口91处的透水盖板92的有效透水面积较小。导致瞬时排水流量和流速较小,尤其在低洼地势的道路,当遇强暴雨,即便地下排水管道未满负荷状态时,也会容易导致路面积水,形成路上湖泊。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衡阳市金泓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未经衡阳市金泓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476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性能防水轻触开关
- 下一篇:一体式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