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油减粘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51828.4 | 申请日: | 2016-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4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吕庐峰;张翊;李学锋;何金龙;田志鸿;刘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9/36 | 分类号: | C10G9/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油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裂化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重油减粘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将气体介质加热,然后脱除氧气得到脱氧热气体;(2)将脱氧热气体与重油原料接触换热至裂化所需温度并进行减粘裂化反应,得到油气产物和减粘渣油。本发明提供的重油减粘方法,通过将气体介质加热、脱除氧气然后用于与重油原料接触换热至裂化所需温度,克服了传统将重油原料直接在加热炉中加热至裂化所需温度导致的结焦严重等现象,不仅能够降低加热单元例如加热炉炉管内的结焦,而且还能够提高液体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油减粘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全球剩余石油资源中,70%以上是重油资源。而在我国,陆上重油、沥青资源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0%以上。油砂预计地质资源量超过60亿吨,可采资源量超过30亿吨。非常规石油(如各种稠油、油砂沥青等)的开采比例将会逐渐增加,并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替代资源之一。
减粘裂化是一种轻度热裂化过程,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残渣燃料油粘度、改善油品倾点,以便于输送和后续加工,是重油加工的一项重要工艺过程。其常规工艺流程为:劣质重油经过加热炉加热到400-450℃,通过上流式反应塔反应后,在分馏塔中轻组分和裂化渣油被分开。
减粘裂化装置运行表明,限制减粘裂化反应深度、长周期运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减粘炉的结焦情况。结焦是炉管内的油品温度超过一定界限后发生热裂解,变成游离炭,堆积到炉管上的现象。炉管内发生结焦后,由于流通面积减小,使介质流动阻力增加,传热效率下降而导致装置能耗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结焦而导致炉管内传热性能变差,热阻增加,在介质吸收相同热量时,结焦炉管管壁温度比未结焦炉管管壁温度高,炉管强度下降,氧化损耗量增加,炉管寿命缩短,严重时导致炉管穿壁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为了防止劣质重油减粘裂化室加热炉炉管结焦,CN103160308A和CN103160308B公开一种防止劣质重油减粘加热炉结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优化减粘炉炉管布置型式、炉出口温度、炉管内介质流动线速,增加蒸汽注入点,从而减低加热炉炉管内的生焦速度,延长了生产周期。但该方法仅通过优化工艺条件,来延长生产周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减粘加热炉炉管结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重油减粘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重油减粘方法,该减粘方法改变了重油的加热方式,既可以增加轻质产品收率,还可以有效防止设备结焦。
为实现前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油减粘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1)将气体介质加热,然后脱除氧气得到脱氧热气体;
(2)将脱氧热气体与重油原料接触换热至裂化所需温度并进行减粘裂化反应,得到油气产物和减粘渣油。
本发明提供的重油减粘方法,通过将气体介质加热、脱除氧气然后用于与重油原料接触换热至裂化所需温度,克服了传统将重油原料直接在加热炉中加热至裂化所需温度导致的结焦严重等现象,不仅能够降低加热单元例如加热炉炉管内的结焦,而且还能够提高液体收率。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细小液滴分散在脱氧热风中发生热裂化反应,可以大大提高单位体积液滴与热媒介的接触面积,使得整个热裂化过程的传热传质能力极大增强,液体产品收率增加;并且将加热方式改变为直热式,解决了原料油在加热炉炉管内结焦的问题,可以实现了重油减粘过程的长周期操作。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的重油减粘设备包括加热单元、脱氧单元、减粘单元。通过所述加热单元加热气体介质,然后通过脱氧单元脱除气体介质中的氧气,脱除氧气的气体介质进入减粘单元与重油原料换热至所需温度,不仅能够降低加热单元例如加热炉炉管内的结焦,而且还能够提高液体收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518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