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熄焦粉焦回配炼焦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58125.4 | 申请日: | 2016-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44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吴高明;王元生;张雪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7/04 | 分类号: | C10B57/04;C10B57/10;C10B39/02 |
代理公司: | 42104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涂洁 |
地址: | 43008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熄焦粉焦回配炼 焦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熄焦粉焦回配炼焦煤方法,包括将红焦送入干熄炉内被循环惰性气体冷却后得到冷焦,出干熄炉的循环惰性气体经一次除尘、余热锅炉和二除尘分离出粉焦后回送到干熄炉对红焦进行冷却,分离出的粉焦和出干熄炉的冷焦以及炼焦煤一起送往煤-焦配料斗内与炼焦煤初步混合,再通过配料斗溜槽将煤焦混合料送入焦炭‑湿煤回转窑中,通过焦块的摩擦、碰撞使炼焦煤和较粗粒径的粉焦进一步破碎,同时实现粉焦与炼焦煤的混合,再送入煤‑焦炭分离筛分离出粗料和细料,所述细料送入焦炉炼焦得到红焦,粗料进焦处理系统。本发明工艺简单、能有效回配焦粉进入炼焦煤、同时回收粉焦余热对炼焦煤有效干燥,且大幅减少烟尘排放,对环境友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化工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干熄焦粉焦回配炼焦煤方法。
背景技术
粉焦是焦化生产过程中不可控制的副产品之一,其物化性能与大块焦炭大致相当,其量大,约占焦炭总量的10%。从目前市场情况看,<25mm的粉焦销路不畅,积压严重,污染环境。大量粉焦只能作低级燃料处理,一般用于烧结工序的燃料,或高炉喷吹煤等。如果将这些粉焦再掺混到煤料中炼焦,不仅解决了粉焦的销路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可以节约大量瘦煤,达到能源的二次利用。
据我国目前的煤炭资源来看,气煤储量相对丰富,且灰、硫含量。为了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在华东、华北、内蒙等地区宜采用捣固炼焦工艺。捣固炼焦工艺的配合煤中,气煤配人量高达60%一80%,在结焦过程中形成半焦后,热缩聚剧烈,收缩程度大,焦炭裂纹多,易碎。因此,在配合煤中添加适量的瘦化剂,可以减缓结焦过程的收缩速度,减少焦炭裂纹,提高焦炭强度。
瘦化剂主要为瘦煤、半焦、细焦粉等含炭的惰性添加物。由于瘦煤储量急剧减少,成本较高且受到运输市场的限制。而延迟焦价格昂贵,市场供应量小,不易达到配比要求。所以配人适量的细焦粉替代部分瘦煤也为焦化厂提供了一条降本增效的途径。常规炼焦配合煤中,肥煤和气煤的配入量为50-60%,如果配合煤中添加适量的细焦粉可以改善焦炭质量。上海吴淞炼焦制气厂长期生产试验证明,在配煤比不变的情况下,将水分10%左右的焦粉细磨破碎至0.15mm再回配到炼焦煤中,M40提高2—3.5个百分点、M10降低2—3个百分点。生产铸造焦时掺入适量的细焦粉也能提高焦炭块度。
武海燕等利用焦炭粉末加粘合剂制造气化用焦,完成了实验室配方,制造的气化用焦在水煤气炉进行生产实验7h,水煤气热值9856kJ/m3,产气量2405m3/h。
刘宝山利用廉价粉焦加入复台粘结剂生产粉焦型球代替煤气发生炉所用块焦的研制、工业中试和生产过程。
关宏字等利用粉焦作瘦化剂掺混到煤料中配煤炼焦,不仅解决了粉焦的销路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可以节约大量瘦煤。达到能源的二次利用。概述了焦粉制备工艺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状况。分别介绍了干法、湿法、润磨、振动棒磨机和高压对辊粉磨机5种焦粉制备工艺流程,并对5种焦粉制备工艺与设备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
刘建迅通过40kg小焦炉试验,得出回配1%焦粉后,大块焦率明显增加,抗碎性能增加,焦炭质量稳定的结果,证明了研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王大力等通过煤岩显微分光光度计系统对焦粉配煤炼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焦粉的配入量对配合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及区间变化和显微组分变化的影响,结合小焦炉产品各项质量指标的变化,得到太原煤气化公司焦化厂焦粉的最佳配入比例为1.0%-1.7%,最佳粒度范围为<3mm占98%-100%、<lmm占78%~80%、<O.2mm占40%一50%。为了使焦粉的回配技术更加系统和精细,确保焦粉回配后焦炭的质量仍然能保持稳定。太原煤气化公司在对焦粉的回配比和粒径进行研究的同时,利用煤岩显微分光光度计,系统地对配合煤镜质组的最大反射率及区间变化进行了观察。通过对配合煤显微组分的变化、容惰比的变化以及小焦炉和生产产品焦炭的各项质量指标变化进行分析。并根据有关煤岩学配煤理论,对配煤比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切合实际的焦粉配入量和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581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