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协商周期的方法、设备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59342.5 | 申请日: | 2016-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64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郑钢涛;万全高;申倩倩;张陈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5/14 | 分类号: | H04L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商 周期 方法 设备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协商传输周期的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通过使用周期TLV字段在MEP设备之间传递周期信息,自适应的完成CCM帧的传输周期的调整,以完成MEP设备之间的周期协商并达成周期一致。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能够避免对端MEP设备不支持本端MEP设备即将调整的传输周期所可能导致的dUNP告警。并且在周期协商的过程中,本端MEP设备无需停止发送CCM帧,不会影响对正常业务的保护。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协商传输周期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千兆、万兆以太网技术的应用,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和广域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太网操作、管理和维护(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Maintenance,OAM)技术有效提高了对以太网的管理和维护能力,保证了网络的稳定运行。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门(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ITU-T)在ITU-T/Y.1731建议书(Recommendation)中规定了基于以太网网络的OAM功能和机制。按照Y.1731建议书的定义,连续性检查消息(Continuity Check Message,CCM)帧用来检测维护实体组端点(Maintenance Entity Group End Point,MEP)之间的连通性,并且具有7种不同的传输周期。通常情况下,同一个维护实体组(Maintenance Entity Group,MEG)内各MEP设备发送的CCM帧的传输周期通过静态配置成相同的即可。但是实际应用中,存在需要动态调整CCM帧的传输周期的情况。比如,两个MEP设备之间具有工作隧道和保护隧道,正常情况下,通过工作隧道传输虚拟租用线路(Virtual Leased Lined,VLL)业务,CCM帧的传输周期具有的时长为3.33毫秒(ms)。当工作隧道出现故障,通过自动保护倒换(Automatic ProtectionSwitching,APS),将业务由所述工作隧道倒换到所述保护隧道进行传输时,CCM帧的传输周期具有的时长需要调整为10ms。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调整CCM帧的传输周期,一个MEP设备向对端MEP设备连续发送扩展的告警指示信号(Alarm Indication Signal,AIS)帧。该扩展的AIS帧是指将AIS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中的远端缺陷指示(Remote Defect Indication,RDI)标志位设置为1,以与普通的AIS帧进行区分。通过该扩展的AIS帧将本端MEP设备即将发送的CCM帧的传输周期通知对端MEP设备,使对端MEP设备处于等待以新的传输周期所发送的CCM帧的状态。本端MEP设备发送所述扩展的AIS帧之后,调整本端MEP设备的CCM帧的传输周期。但是,使用上述扩展的AIS帧来调整CCM帧的传输周期存在以下问题:
在本端MEP设备以调整后的传输周期发送CCM帧之前,如果MEP设备发送的扩展的AIS帧丢失,则对端MEP设备不会进入等待以新的传输周期所发送的CCM帧的状态。在本端MEP设备以调整后的传输周期发送CCM帧以后,对端MEP设备不能识别调整后的传输周期,会发出非预期周期缺陷(Unexpected Period defect,dUNP)告警。并且,在该扩展的AIS帧发送过程中,本端MEP设备暂停向对端MEP设发送CCM帧,导致暂停发送CCM帧的过程中,本端MEP设备和对端MEP设备之间传输的业务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进一步的,如果对端MEP设备没有接收到本端MEP设备发送的CCM帧,并且也无法识别本端MEP设备发送的所述扩展的AIS帧,则对端MEP设备无法进入新传输周期CCM帧的等待状态,则对端MEP设备会直接发出连续性丢失缺陷(Loss of Continuity defect,dLOC)告警。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593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