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油深度脱硫的方法和用于汽油深度脱硫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64557.6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8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潘光成;常春艳;李涛;唐文成;习远兵;赵丽萍;田龙胜;褚阳;李明丰;胡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0 | 分类号: | C10G6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油 深度 脱硫 方法 用于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烃类物料的精制领域,公开了一种汽油深度脱硫的方法和用于汽油深度脱硫的设备,该方法包括:(1)将汽油原料分馏;(2)将轻馏分与抽提溶剂接触以进行溶剂抽提,然后通过蒸馏将含硫溶剂与其中含有的硫化物分离;(3)将溶剂抽提后轻馏分与碱液接触以进行碱液抽提或者将溶剂抽提后轻馏分与吸附剂接触;(4)将重馏分与加氢脱硫催化剂接触以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硫反应,得到加氢后重馏分;(5)将加氢后重馏分与碱液抽提后轻馏分或与吸附后轻馏分混合以得到汽油产品。由本发明前述提供的方法能够在避免辛烷值的较大损失的前提下,获得更低硫的汽油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烃类物料的精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汽油深度脱硫的方法和一种用于汽油深度脱硫的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含硫汽油通过加氢方式与非加氢方式组合而成的深度脱硫工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尾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严重影响着空气质量,为此,世界各国都对作为发动机燃料的油品质量限定了越来越严格的标准。我国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Ⅳ号排放标准,并已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实行Ⅴ号排放标准。Ⅳ号、Ⅴ号排放标准分别规定车用汽油中硫含量不大于50μg/g和10μg/g。
汽油中的硫主要来自于催化裂化汽油,随着油品加工原料向重质化方向发展,将导致催化裂化汽油的硫含量进一步增高。因此,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硫含量是降低成品汽油硫含量的关键所在。
汽油中的硫主要包括硫醇类、硫醚类、二硫醚类及噻吩类(包括噻吩及噻吩衍生物)等。作为燃料的汽油标准中,其硫醇硫含量及总硫含量被规定了最高限值。当硫醇硫含量超标或总硫含量超标时必须对汽油进行脱硫醇或脱硫精制。
由于作为车用汽油池调和组分的催化裂化汽油富含烯烃,采用常规加氢方式易因为烯烃的饱和而导致辛烷值损失较大。为了避免加工过程中辛烷值的较大损失,人们通常采用分段处理的方式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脱硫精制。
US3957625报道了一种汽油脱硫的方法。所述方法是将汽油切割为轻、重两部分,通过对重汽油馏分进行选择性加氢处理的方式而降低汽油中的硫含量。以及US6610197报道了一种汽油脱硫的方法,该方法是将汽油切割为轻、重两部分,对轻馏分进行非加氢处理,对重馏分进行加氢处理,以此来降低汽油中的硫含量。
US6623627报道了一种低硫汽油的生产方法,该方法是将汽油切割为低、中、高沸点三部分馏分,其中含硫醇的低沸点馏分与碱液接触选择性脱除硫醇,含噻吩的中沸点馏分通过抽提进行脱硫,中沸点馏分的含噻吩的抽提液与高沸点馏分在加氢脱硫区进行脱硫反应,然后将分别处理后的轻、中、重馏分混合得到硫含量降低的汽油产品。所述低沸点馏分与碱液接触是采取碱液抽提的方式进行,所述碱液在抽提硫醇后进行氧化再生,并通过沉降的方式分离出氧化过程所产生的二硫化物后循环使用。然而该现有技术并没有公开含噻吩的中沸点馏分的溶剂抽提方法。
CN102851069A报道了一种汽油脱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汽油切割分馏沸程相对高的重馏分和沸程相对低的轻馏分;在选择性加氢脱硫条件下,将重馏分和氢气与加氢脱硫催化剂接触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硫,得到脱硫后的重馏分;将轻馏分与碱液接触进行轻馏分脱硫,将得到的吸收了硫化物的碱液和氧化剂与氧化催化剂以及一部分所述脱硫后的重馏分接触同时进行碱液再生和碱液脱硫,使得碱液中的硫化物的盐氧化成二硫化物,同时使碱液中的二硫化物抽提入所述脱硫后的重馏分中,然后进行相分离,并将尾气排出;将得到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吸收了二硫化物的重馏分返回进行所述选择性加氢脱硫;将所述脱硫后的重馏分与脱硫后的轻馏分混合得到产品。
CN103555359A公开了一种催化裂化汽油的深度脱硫方法,该方法也是通过溶剂抽提的方式脱除汽油馏分中的硫化物。其溶剂抽提部分采用的是液-液抽提脱硫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645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