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CPD氢化石油树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66266.0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7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勇;秦技强;谢家明;孙荣华;王世卿;李莹;王萍;吴卓;罗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40/00 | 分类号: | C08F240/00;C08F8/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dcpd 氢化 石油 树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DCPD氢化石油树脂的制备方法,在双环戊二烯原料聚合前,采用水洗的方法脱除原料中的杂质,在石油树脂加氢反应器出口增设过滤器,脱除加氢过程中产生的胶质,同时通过反冲洗的方法,将附在胶质上的催化剂反冲回加氢反应器,回收利用。结果表明,本发明可有效脱除对加氢催化剂有影响的硫、胶质等杂质,延长加氢反应催化剂的寿命和加氢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DCPD制备加氢石油树脂的生产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工业中连续加氢生产DCPD氢化石油树脂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对石油树脂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胶粘剂及密封剂应用的发展,特别是透明压敏胶带、户外用密封胶、一次性卫生用品、医用胶带、路标漆以及聚烯烃的改性剂的应用都需要色泽浅、无臭味及稳定性好的石油树脂。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优质石油树脂,色度小于2#,软化点在100℃以上,普遍采用加氢石油树脂技术,即石油树脂经氢化反应,把石油树脂中的不饱和烃转变为饱和烃,改善了石油树脂的色相、气味和耐征性的产品。
树脂加氢技术的关键是催化剂和加氢工艺,其中催化剂对杂质(凝胶、硫和一些重金属)敏感,容易中毒失活,为此现有技术如US4384080A、US728569、CN105175633A、CN104877077A、CN102746458A和CN201110060730.7等大都采用组合式石油树脂加氢处理方法,包括脱硫工艺和两段加氢工艺,第一段使用活性黏土、氧化锌、氧化铁或碱土金属改性的镍基树脂来消除毒物的影响,第二段再使用Pd、Rh等负载型的贵金属催化剂。
现有技术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生产成本和产品的稳定性(随用于加氢的树脂原料波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加氢脱硫成本较高,对胶质处理效果不佳;吸附法物料损失较大、固废难以处理,组合工艺流程复杂、成本高等。另外对于双环戊二烯的聚合反应,采取现有的釜式和塔式反应器,聚合液中不仅不可避免的产生低聚物胶质,而且双环戊二烯无法完全反应,它们在加氢反应时容易聚合而结焦,结焦物覆盖在催化剂表面和沉积在孔道内,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因此这些未反应组分在加氢前也需要进行处理。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没有简易有效的方法解决有害物质(凝胶和硫等杂质)的问题,均需对聚合后的树脂进行复杂地处理才可用于加氢反应。
由于石油树脂分子量比较大,呈链状和环状结构,聚合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伸展,形成了高空间石油位阻,不饱和键加氢反应活化能高,使反应条件变得苛刻,为了得到品质优良的产品,加氢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但高压下容易发生树脂的降解,使树脂软化点降低,因此现有技术如CN200810084686.1公开了浆态釜式石油树脂加氢制备技术,在反应釜中,采用改性的骨架镍催化剂,在压力为2.0-11.0MPa的条件下制备氢化石油树脂。但其专用的加氢反应设备设计及催化剂的回收相当困难;日本荒川化学公司开发了喷淋式加氢工艺,于1985年实现工业化。其工艺过程是将粉状催化剂悬浮在泡罩塔板上,采用特殊设计解决了高粘流体流动的一些问题,从而在低压下能得到较好的加氢效果。这种工艺必须将树脂加氢与产品分离结合起来,设计要求高,设备投资大,不易控制。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CPD氢化石油树脂的方法,它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原料的处理及加氢工艺的设计解决有害毒物(凝胶和硫等杂质)的影响,聚合液直接用于加氢反应,在延长催化剂寿命、降低能耗和设备投资的同时得到优质的加氢石油树脂,并能够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增加效益。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方案。
一种DCPD氢化石油树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DCPD通过水洗去除原料中硫、重金属等有害杂质,水油比(水与原料DCPD的质量比)为(1~3)∶1,操作压力为常压,水洗温度为常温,水洗物料由水洗塔塔顶出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662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