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67534.0 | 申请日: | 201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77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喜多僚;金子貫志;山口浩孝;藤本浩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5/16;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通常的行驶时能够确保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且在车身的前部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车身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车身前部构造包含设置于前侧车架(12)的下部的托架(21)、和通过螺栓(22)安装在该托架的下部的前副车架(16)。所述托架包含:从所述前侧车架垂下的有底中空状的托架主体(30)、与该托架主体的底板(31)相比位于上位且上下地分隔该托架主体的内部的隔板(40)、和从该隔板延伸至所述托架主体的底板的套管(50)。所述隔板的板厚(t2)比所述托架主体的板厚(t1)小。与所述托架主体接合的所述隔板具有与所述前侧车架接合的隔板侧凸缘(4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前副车架的车身前部构造的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在乘用车等的车辆之中,存在在车身的前部具有前副车架的车型。在这种车辆中,在位于车身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部设置有左右的托架,在该左右的托架的下部,通过左右的螺栓安装有前副车架。例如从专利文献1得知这样的结构的车身前部构造。
在专利文献1中得知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左右的托架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部的下表面垂下。在该左右的托架上,通过左右的螺栓安装有前副车架的前端部。左右的托架为焊接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部的下表面的结构。
近几年,正在进行关于在车身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的技术的开发。优选在通过车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中,由碰撞载荷导致前副车架从左右的前侧车架脱落。另一方面,谋求在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时,前副车架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被适当地紧固,从而能够确保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这两个相反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06-2058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在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时,能够确保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并且在车身的前部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车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根据本发明,车身前部构造在位于车身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部设置有左右的托架,在该左右的托架的下部,通过左右的螺栓而安装有前副车架。
上述左右的托架包含:有底中空状的左右的托架主体,其从上述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下表面垂下;左右的隔板,其与该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底板相比位于上位,且上下地分隔该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内部;以及中空状的左右的套管,其从该左右的隔板延伸至上述左右的托架主体的底板或者该底板的附近。
上述左右的隔板的板厚设定得比上述左右的托架主体的板厚小。上述左右的隔板为与上述左右的托架主体接合的结构,且具有焊接在上述左右的前侧车架上结构的至少各一个的隔板侧凸缘。上述左右的套管的上端部为支承于左右的隔板的结构。在上述左右的套管的上端部,安装有将该左右的套管的内部贯穿插入而构成的上述左右的螺栓的上端部。
这样,左右的隔板的板厚比左右的托架主体的板厚小。因此,设置于左右的隔板的、至少左右各一个的隔板侧凸缘的板厚也小。该左右的隔板侧凸缘是焊接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结构。
一般地,隔板侧凸缘的板厚越小,隔板侧凸缘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焊接部分的强度越小。因此,能够由在车身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导致左右的托架之中的隔板侧凸缘的焊接部分首先断裂。该焊接部分的断裂位置为左右的托架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接合部分发生断裂的起点。由碰撞载荷导致前副车架从左右的前侧车架脱落,从而能够通过车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另一方面,在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时,碰撞载荷那样的过大的载荷不会对隔板侧凸缘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焊接部分发生作用。因此,隔板侧凸缘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的焊接部分的强度是充分的。因此,前副车架相对于左右的前侧车架被适当地紧固。因此,能够确保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675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