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铝成型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一种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一种加氢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68685.8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9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胡大为;杨清河;聂红;刘滨;曾双亲;孙淑玲;邓中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2/00 | 分类号: | B01J32/00;B01J21/04;B01J35/10;B01J23/882;B01J23/883;C10G45/08;B01J20/08;B01J2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铝 成型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以及 催化剂 加氢 处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铝成型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水合氧化铝和具有至少两个质子受体位点的化合物、且值为1.8‑5的水合氧化铝组合物的成型物可选的进行干燥后,在水蒸汽存在下于含氧气氛中进行焙烧。本发明还公开了以所述氧化铝成型体作为载体的具有加氢催化作用的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加氢处理方法。本发明以水合氧化铝湿凝胶为起始原料制备得到具有较高强度的成型体,省略了用于干燥水合氧化铝湿凝胶的步骤,简化了总体工艺流程,降低了总体操作能耗,避免了由于采用拟薄水铝石干胶粉作为原料而引发的粉尘污染,改善了作业环境。以本发明的氧化铝成型体作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在烃油加氢处理中显示出提高的催化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氧化铝成型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铝成型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以所述氧化铝成型体作为载体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采用该催化剂的加氢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方法中,氧化铝成型体、特别是γ-氧化铝成型体,因其具有较好的孔结构、适宜的比表面和较高的耐热稳定性,常作为吸附剂或负载型催化剂的载体使用。这种氧化铝通常由干燥后的水合氧化铝,如拟薄水铝石等经成型、干燥后、再高温焙烧得到。
基于上述认识,如图1所示,制备得到的水合氧化铝湿凝胶需要进行干燥,得到拟薄水铝石干胶粉,然后以拟薄水铝石干胶粉作为起点,加入助挤剂以及可选的化学胶溶剂(无机酸和/或有机酸),经混捏后成型,成型物经过干燥和可选的焙烧后作为吸附剂或载体使用。这种制备方法的主要问题是粉尘污染较大且能耗高。
为了降低粉尘污染,改善作业环境,研究人员意识到应当改变成型所用的原料,开始尝试将水合氧化铝湿凝胶或者半干燥的拟薄水铝石作为原料制备氧化铝成型物。
US4613585公开了一种制备氧化铝催化剂载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硫酸铝溶液和铝酸钠溶液同时倒入装有去离子水的容器中,使硫酸铝溶液和铝酸钠溶液进行反应,反应条件为pH6.0-8.5,温度为50-65℃,由此制备第一含有无定形氢氧化铝的水浆液;
(b)向第一水浆液中添加铝酸钠水溶液,所述铝酸钠水溶液的添加量足以中和所述第一水浆液,步骤(a)和步骤(b)中使用的铝酸钠溶液的总量相当于步骤(a)中使用的硫酸铝的量的化学当量的0.95-1.05,由此制备第二水浆液,所述第二水浆液的Al2O3浓度为7wt%或更高;
(c)过滤出第二水浆液中的无定形氢氧化铝,得到滤饼,首先用稀的氨水洗涤得到的滤饼,然后用稀硝酸溶液进行洗涤,最后再用稀的氨水进行洗涤,以除去硫酸根阴离子和钠阳离子杂质,同时调整滤饼的pH在7.5-10.5范围内;
(d)然后,不用老化该滤饼,在压滤机上将该滤饼脱水,并将其Al2O3的含量提高至28-35wt%,并在pH为7.5-10.5的范围内,在一个自清洁型的混合器中捏合该滤饼,停留时间为10s或更长,使拟薄水铝石颗粒在短时间内长大,由此得到含有这些颗粒的团状物;
(e)将步骤(d)得到的团状物挤出形成挤出物,然后干燥和焙烧得到挤出物。
从US4613585公开的方法来看,尽管该方法可以将水合氧化铝湿凝胶成型,但是从无定形氢氧化铝的制备条件到捏合设备及捏合条件都有限制,导致工艺操作复杂。并且,由该方法制备的载体应该不会具有很高的强度,很难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其原因在于由该方法制备的挤出物中自由水的含量高,经干燥和焙烧得到的挤出物疏松。同时,采用该方法制备载体,很难对载体的孔结构进行调控,从而很难满足多种使用场合的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686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