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71286.7 | 申请日: | 2016-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3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宋志刚;倪琳;陈家辉;汪云河;刘松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24/38;H01R13/639;H01R13/5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赵荣岗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接 插座 连接器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转接器和第一插座。转接器包括:外部导体、中心导体和绝缘体。第一插座包括第一外部端子、第一中心端子和第一绝缘本体。在第一外部端子的一端的外壁上形成有一圈第一弧形凸起,一圈第一弧形凸起与转接器的外部导体的内壁电接触;并且转接器的外部导体和第一插座的第一外部端子之间仅通过一圈第一弧形凸起相互电接触。因此,减小了转接器的外部导体与插座的外部端子之间的电接触面积,提高了连接器组合的互调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转接器的用于连接两个电路板的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PCB(印刷电路板)对PCB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组合一般包括两个插座和一个转接器。每个插座一般包括一个筒状的外部端子、一个柱状的中心端子、一个绝缘本体和一个绝缘壳体。中心端子设置在外部端子中,绝缘本体设置在中心端子和外部端子之间,用于支撑中心端子和将中心端子与外部端子隔离开。外部端子被容纳和定位在绝缘壳体中。转接器一般包括一个筒状的外部导体、一个柱状的中心导体和一个绝缘体。中心导体设置在外部导体中,绝缘体设置在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之间,用于支撑中心导体和将中心导体与外部导体隔离开。
转接器的两端适于分别与两个插座对接。在现有技术中,转接器的一端与一个插座锁定接合,转接器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插座滑动接合。为了将转接器的一端与一个插座锁定接合,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有两种技术方案:
(1)一种方案是将转接器的筒状的外部导体(或称为金属壳体)与一个插座的外部端子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组装在一起,从而将转接器的一端与一个插座锁定在一起。这种方案的缺点是转接器的筒状的外部导体与插座的外部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过大,甚至在连接器组合的轴向方向存在多点接触,这会降低连接器组合的互调性能。
(2)另一种方案是将转接器的绝缘体与一个插座的绝缘体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组装在一起,从而将转接器的一端与一个插座锁定在一起。这种方案的缺点是绝缘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接合强度不够,不能提供足够的机械保持力,使得转接器的一端容易与插座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其能够提高连接器组合的互调性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其能够保证转接器的一端与插座可靠地锁定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转接器;和第一插座,适于被组装至所述转接器的一端上。所述转接器包括:筒状的外部导体;柱状的中心导体,设置在所述外部导体中;和绝缘体,设置在所述外部导体和所述中心导体之间,将所述外部导体和所述中心导体隔离开。所述第一插座包括:筒状的第一外部端子;柱状的第一中心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部端子中;和第一绝缘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部端子和所述第一中心端子之间,将所述第一外部端子和所述第一中心端子隔离开。在所述第一外部端子的一端的外壁上形成有一圈第一弧形凸起,所述一圈第一弧形凸起与所述转接器的外部导体的内壁电接触;并且所述转接器的外部导体和所述第一插座的第一外部端子之间仅通过所述一圈第一弧形凸起相互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插座适于被锁定至所述转接器的所述一端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转接器的外部导体的一端的内壁上形成有凹陷部,所述第一插座的第一外部端子上的一圈第一弧形凸起适于弹性地卡扣到所述凹陷部中,以便将所述第一插座锁定至所述转接器的一端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转接器的绝缘体上形成有筒状延伸部和形成在所述筒状延伸部上的一圈弧形凸起部;在所述第一外部端子的所述一端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圈弧形凹陷部,所述弧形凸起部适于弹性地卡扣到所述弧形凹陷部中,以便将所述第一插座锁定至所述转接器的一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12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