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蟹成蟹养殖池塘同池异位混养小龙虾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1470.1 | 申请日: | 201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141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吴旭干;常国亮;成永旭;王海宁;葛永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刘粉宝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蟹 养殖 池塘 池异位 混养 小龙虾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蟹成蟹养殖池塘同池异位混养小龙虾的方法,混养方法的步骤包括池塘的设计、扣蟹苗种放养、龙虾苗种放养和捕捞、小龙虾密度控制、投喂管理、日常管理以及河蟹捕捞上市;本发明的关键为池塘设计、克氏原螯虾苗种密度控制、定期补充种虾和河蟹养殖区的小龙虾清除;使用该生态养殖方法,每亩池塘中,四周深沟的小龙虾产量为35‑50Kg/亩,河蟹养殖区的成蟹产量为75Kg/亩左右、克氏原螯虾产量为10Kg/亩左右;本发明在基本不增加成蟹养殖成本的前提下,可以使得河蟹养殖池塘每亩增加500‑1000元的净利润,提高养殖效益,降低了河蟹单品种养殖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河蟹成蟹养殖池塘同池异位混养小龙虾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二者皆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特种水产养殖品种,江苏、湖北、安徽等诸多省份均有养殖;因河蟹与小龙虾均为底栖生活的甲壳动物,且小龙虾喜欢夹蟹塘种植的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水草,所以二者生活在一起时小龙虾的活动不利于河蟹生长,并会降低河蟹的蜕壳成活率;在养殖实践中,许多养殖户均在年初河蟹池塘放养扣蟹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清塘,以便杀灭细菌、小龙虾、小杂鱼等生物;从实际应用效果看,这种操作模式存在一些弊端:(1)小龙虾有在池塘四周打洞穴居越冬的习性,所以这种清塘方式难以彻底清除小龙虾;(2)成蟹养殖初期,蟹个体尚小,所需养殖空间也小,清塘时把大部分小龙虾杀死,没能充分利用这一时期把小龙虾变成商品虾,降低了养殖收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河蟹成蟹养殖池塘同池异位混养小龙虾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河蟹成蟹养殖池塘同池异位混养小龙虾的方法,所述混养方法的步骤如下:
(1)池塘的设计
(1.1)此养殖模式主要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池塘,池塘宽50-100m,长150-400m;
(1.2)池塘底部四周为池塘边沟,池塘边沟宽为4-8m,深度为1.2-1.5m,比中央平台深0.6-0.8m,中央平台最高水深为0.8m;
(1.3)中央平台占整个池塘面积的70-80%,主要用于养殖河蟹,中央平台的中央设有深度0.5m左右的平台深沟,用于河蟹早期暂养,平台深沟占池塘总面积的15%左右,池塘边沟占整个池塘面积的20-30%,主要用于养殖小龙虾;
(1.4)池塘边沟靠近中央平台的一侧用塑料网盘将中央平台与池塘边沟隔开,保证200-400只/Kg的克氏原螯虾苗种和扣蟹苗种在养殖早期基本不混杂;
(1.5)池塘四周设置防逃塑料板,防止河蟹和克氏原螯虾逃逸;
(2)扣蟹苗种放养
每年1-2月份在平台深沟和池塘边沟两侧种植复合型水草,3-4月初将扣蟹苗种投放在平台深沟中暂养,暂养密度8000-10000只/亩,折算成整个池塘的放养密度为800只左右/亩,随着复合型水草的生长逐步加深水位,增加河蟹的活动空间;
(3)龙虾苗种放养和捕捞
第一次进行此种养殖方式时,3-4月份在池塘边沟中每亩放养8000只龙虾苗种,300-400只/Kg,从5月份开始用地笼抓捕,捕大留小;池塘边沟通常第二年不需要放养小龙虾苗种,为了防止小龙虾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每隔2-3年需要补充一些大规格种虾,提高遗传多样性,防止种质退化;
(4)小龙虾密度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14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华小长臂虾室外越冬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反应釜防物料泄漏报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