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时测距的移动终端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72555.1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5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王佳;马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02 | 分类号: | G01B11/02;G01S17/08;H04N5/23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时 测距 移动 终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实时测距的移动终端及测距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而在这个过程中,拍照技术的发展应用尤为迅速,从最初的20万像素发展到目前的2100万像素,逐渐成为各个品牌商家宣传的重点。智能手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功能的不断改进使很多应用的开发成为可能,如此,更加有助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时测距的移动终端及测距方法,能够实时进行测距,从而增加用户的体验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实时测距的移动终端,包括:
搜索模块,用于根据自动对焦搜索算法,在线性范围内搜索满足预定清晰度的图片的位置,进而根据所述位置确定对焦转换值;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对焦转换值计算得到对焦像距值;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对焦像距值及焦距值计算得到物距值。
其中,所述满足预定清晰度的图片的位置为所述图片的清晰度最大的时候的位置。
其中,所述图片的清晰度最大的时候的位置为所述图片的清晰度达到下降门限时的位置,所述下降门限是指所述图片的清晰度逐渐增大到最大时,开始下降时的清晰度。
其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在线性范围内,通过不同两点的第一转换值x1、第二转换值x2及分别对应的第一像距值Y1、第二像距值Y2,计算得出斜率k值及截距b值;
所述第一计算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斜率k值、截距b值和所述对焦转换值,计算得到对焦像距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实时测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自动对焦搜索算法,在线性范围内搜索满足预定清晰度的图片的位置,进而根据所述位置确定对焦转换值;
根据所述对焦转换值计算得到对焦像距值;
根据所述对焦像距值及焦距值计算得到物距值。
其中,所述满足预定清晰度的图片的位置为所述图片的清晰度最大的时候的位置。
其中,所述图片的清晰度最大的时候的位置为所述图片的清晰度达到下降门限时的位置,所述下降门限是指所述图片的清晰度逐渐增大到最大时,开始下降时的清晰度。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对焦转换值计算得到对焦像距值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在线性范围内,通过不同两点的第一转换值x1、第二转换值x2及分别对应的第一像距值Y1、第二像距值Y2,计算得出斜率k值及截距b值;
根据所述斜率k值、截距b值和所述对焦转换值,计算得到对焦像距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提供的实时测距的移动终端通过镜头对焦及一系列的计算,可以实时估测物体距离使用者的距离,从而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结构框架图;
图2是自动对焦搜索算法中,图片的清晰度与对焦转换值之间的关系图;
图3表示弹簧在运动过程中,像距值与对焦转换值的关系;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结构框架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实时测距的方法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实时测距的移动终端100,移动终端100可为但不限于手机、电脑等,本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100以手机为例。移动终端100中的对焦就是调节镜头和成像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使得拍摄对像平面清晰成像在成像传感器上面。而镜头和成像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的调整是通过将摄像头锁入音圈马达来实现的,音圈马达包括线圈、磁铁组和弹簧,线圈通过两端的两个弹簧固定在磁铁组内,当给线圈通电时,线圈会产生磁场,线圈磁场和磁石组相互作用,线圈会向上移动,而锁在线圈里的摄像头便一起移动,当断电时,线圈在弹片弹力下返回,如此,实现自动对焦功能。且镜头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符合高斯成像定理,即1/u+1/v=1/f,其中f为焦距值,u为物距值,v为像距值。
本发明提供的实时测距移动终端100包括搜索模块10、第一计算模块30、第二计算模块50以及第三计算模块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25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