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污泥中的铁盐制备絮凝剂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74189.3 | 申请日: | 201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9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科;穆童;马竞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壹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1/04;C02F1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展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21 | 代理人: | 陈欣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北辰区天津北辰经***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污泥 中的 铁盐 制备 絮凝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污泥中的铁盐制备絮凝剂的方法及装置,分离方法包括调质、放置、释铁、杂质去除、铁回收、曝气、制絮凝剂等步骤,有效的将污泥中的无机盐类分离,且将铁盐单独回收,用于制作铁盐絮凝剂,实现了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铁的循环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污泥中的铁盐制备絮凝剂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沉淀物质,由于污水种类繁多,导致污泥成分复杂,包含有机部分及无机部分。污泥中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传统的污泥处理方法包括填埋、焚烧等,把污泥当作废物处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且污染环境;近年来的污泥堆肥、污泥土地利用等新型污泥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渐渐兴起,但是污泥中重金属及致病细菌含量高严重影响污泥土地利用。此外,污泥中还含有大量无机盐类,阻碍有机污泥资源化利用进程。
污水及给水处理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絮凝剂以去除水中的颗粒物、胶体、微生物、细菌、藻类等,絮凝剂聚并污染物最终形成沉淀进入污泥中。铝盐絮凝剂和铁盐絮凝剂是常用的水处理絮凝剂,而水体中铝含量超标对生物体有一定的毒性,因此铝盐絮凝剂的使用正在减少,铁盐絮凝剂的使用量将大大增加。由于污泥中的铁离子多以三价状态存在,直接用碱溶液使金属离子析出的方式下,三价铁离子极易与其他金属离子同时析出,且无法有效分离,影响了对铁盐的有效回收利用。将污泥中的铁有效地提取出来制作絮凝剂回用到污水处理过程中,形成在污水污泥处理中铁的循环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将污泥中的无机盐尤其是铁盐有效分离并回收利用的利用污泥中的铁盐制备絮凝剂的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利用污泥中的铁盐制备絮凝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在厌氧条件下放置1-7天;
(2)将步骤(1)中放置后的污泥进行释铁,调节pH<4;
(3)将步骤(2)中释铁后的污泥进行固液分离,将分离后的污泥回收利用;
(4)向步骤(3)中固液分离污泥后的上清液中加入碱溶液至pH=6.5-7,使得溶液中的杂质析出,并将分离后的杂质脱水;
(5)向步骤(4)中析出杂质后的溶液中加入碱溶液至pH=8-9,使溶液中的二价铁析出为二价铁盐,并将析出的二价铁盐分离;
(6)将步骤(5)中分离出的二价铁盐进行曝气,生成红色沉淀,并进入絮凝剂生成装置,制备铁盐絮凝剂。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的污泥在放置前先进行调质,在搅拌条件下,调节污泥含水率87%-98%。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对污泥进行释铁过程产生的废气进行收集净化。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分离二价铁盐后的溶液进行污水处理,处理后达标排放。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分离二价铁盐后的溶液经污水处理后回用至步骤(3)中的固液分离过程。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分离二价铁盐后的溶液经污水处理后回用至步骤(2)中污泥的释铁过程。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分离二价铁盐后的溶液经污水处理后回用至对污泥的调质过程。
一种利用污泥中的铁盐制备絮凝剂的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污泥存放罐,释铁罐,固液分离池,杂质去除池,铁回收池,曝气池及絮凝剂制备装置,其中,
所述污泥存放罐设有污泥存放罐入料口及污泥存放罐出料口,污泥存放罐为密封罐体且所述污泥存放罐内设有污泥存放罐搅拌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壹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壹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41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全环保温度计
- 下一篇:一种双目视觉机器人水下空间焊缝跟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