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沿面触发结构及其构成的真空弧离子源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84994.4 | 申请日: | 201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56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董攀;龙继东;王韬;李杰;陈伟;蓝朝晖;杨振;郑乐;李喜;陈德彪;刘飞翔;李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27/02 | 分类号: | H01J27/02;H01J27/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0 | 代理人: | 郭受刚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发 结构 及其 构成 真空 离子源 | ||
1.一种沿面触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阴极(1)、触发极(2)、触发绝缘块(3)、触发极馈电杆(5)及触发电源(6),所述触发绝缘块(3)水平设置且其上端面为平面,所述触发极(2)为圆环状,触发极(2)水平设置于触发绝缘块(3)上端面;所述阴极(1)穿过触发绝缘块(3)且其上端的端头部位设于触发极(2)中央,阴极(1)下端与触发电源(6)负极连接;所述触发极馈电杆(5)穿过触发绝缘块(3)且其上端与触发极(2)连接,触发极馈电杆(5)下端与触发电源(6)正极连接;所述触发绝缘块(3)上端面位于阴极(1)与触发极(2)之间的区域涂覆有金属薄膜(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面触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薄膜(4)的厚度为100nm~3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面触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1)与触发极(2)之间的间距为0.1 mm~0.3 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面触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1)与金属薄膜(4)的材料相同。
5.真空弧离子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电源(7)、阳极(9)及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沿面触发结构,所述放电电源(7)的正极与阳极(9)连接,其负极与阴极(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真空弧离子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9)为圆筒状,所述触发绝缘块(3)为圆柱状,触发绝缘块(3)的外径与阳极(9)的内径匹配,触发绝缘块(3)嵌入阳极(9)内且与阳极(9)形成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真空弧离子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阳极绝缘块(8),所述触发极(2)与触发绝缘块(3)同轴设置,且触发极(2)的外径小于触发绝缘块(3)的直径;所述阳极绝缘块(8)填充触发极(2)与阳极(9)之间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弧离子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9)内壁构成有位于触发极(2)上方的第一环形限位平台,所述第一环形限位平台内径小于触发极(2)外径,所述阳极绝缘块(8)还填充触发极(2)与第一环形限位平台之间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真空弧离子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1)与阳极(9)接通的回路的通电时间不能落后阴极(1)与触发极(2)接通的回路通电时间超过0.3 μ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8499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