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高层钢框架结构自复位耗能索支撑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85997.X | 申请日: | 201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94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白正仙;翟福胜;张腾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耗能器 自复位 耗能 钢框架结构 钢索 串联 耗能支撑体系 钢索端头 高强螺栓 耗能钢筋 耗能支撑 荷载作用 基座底板 金属拉伸 框架角部 连接底板 锚固螺栓 摩擦耗能 对角 内力 单根 钢棒 高层 滑移 拉回 锚具 抗震 钢筋 | ||
1.一种多高层钢框架结构自复位耗能索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该自复位耗能支撑体系包括索支撑和支撑耗能器(16),索支撑与支撑耗能器(16)串联构成自复位耗能支撑体系;
所述索支撑包括单根长索(1)和短索(2);所述支撑耗能器(16)包括大U型槽口(3)、小U型槽口(4)、两侧滑移高强螺栓群(5)、耗能钢筋(6)、基座底板(7)、钢筋和钢索端头的锚具(8)和基座锚固螺栓(9);
所述大U型槽口(3)包括上侧外板(10)、顶板(11)和下侧外板(12);小U型槽口(4)包括上侧内板(13)、底板(14)和下侧内板(15);
大U型槽口(3)与小U型槽口(4)的凹面相对,顶板(11)与上侧外板(10)和下侧外板(12)的端部平齐,底板(14)相对于上侧内板(13)和下侧内板(15)的端部内收一段距离,该距离用以保证底板(14)与基座底板(7)之间放置钢筋和钢索端头的锚具(8);上侧外板(10)的底面与上侧内板(13)的顶面贴合在一起,大U型槽口的下侧外板(12)的顶面和小U型槽口下侧内板(15)的底面贴合在一起;位于内侧的小U型槽口的上侧内板(13)和下侧内板(15)开有圆螺栓孔,位于外侧的大U型槽口的上侧外板(10)和下侧外板(12)开有滑移螺栓孔;所述长索(1)的一端通过钢筋和钢索端头的锚具(8)锚固于顶板(11)内侧面中心点处;短索(2)、耗能钢筋(6)均安装在顶板(11)和底板(14)之间,短索(2)与耗能钢筋(6)相平行布置,短索(2)共有两根且与耗能钢筋(6)布置形状呈菱形,两根短索(2)分别为菱形长对角线的顶点,耗能钢筋(6)布置在菱形的其它位置;
所述滑移高强螺栓群(5)布置方式为螺帽在内侧,螺母在外侧,螺母与上侧外板(10)的顶面以及螺母和下侧外板(12)的底面之间设置摩擦垫片;
所述基座锚固螺栓(9)分别布置在底板(14)的四角,基座锚固螺栓(9)的布置位置要满足边距和端距要求;基座锚固螺栓(9)的螺帽位于底板(14)的顶面,基座锚固螺栓(9)的螺母位于基座底板(7)的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高层钢框架结构自复位耗能索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小U型槽口(4)为固定槽口,大U型槽口(3)为滑动槽口,二者的形式及位置能够互换,当大U型槽口(3)作为固定槽口时,大U型槽口(3)的底板形式为内收结构并为钢筋和钢索端头的锚具(8)留足位置;螺栓滑移孔始终位于滑动槽口的侧板上,圆螺栓孔始终位于固定槽口的侧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高层钢框架结构自复位耗能索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大U型槽口(3)的上侧外板(10)、顶板(11)和下侧外板(12)相互焊接组成槽口形状,小U型槽口(4)的上侧内板(13)、底板(14)和下侧内板(15)相互焊接组成槽口形状;大U型槽口(3)、小U型槽口(4)在大批量生产时采用轧制工艺直接成型,上侧外板(10)和顶板(11)、下侧外板(12)和顶板(11)、上侧内板(13)和底板(14)、下侧内板(13)和底板(14)的连接部位设计为圆弧状,防止应力集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高层钢框架结构自复位耗能索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耗能器(16)布置在框架四角,支撑耗能器(16)通过基座底板(7 )和三角钢板(17)连接在主体结构上,三角钢板(17)的斜边焊接于基座底板(7 )底面中轴线上,二者互相垂直;三角钢板(17)两直角边分别焊接于框架柱(18)和框架梁(19)上,梁柱节点处设置有加劲肋(20);单根钢索(1)和位于对角的两个支撑耗能器(16)串联在一起,形成X型支撑体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高层钢框架结构自复位耗能索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为保证下侧外板(12)的顶面和小U型槽口的下侧内板(15)的底面相贴合的摩擦面足够的摩擦力,在下侧外板(12)、下侧内板(15)相互接触的表面做喷砂处理,或者在表面上设置摩擦铜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8599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防水环保型架空隔热层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连杆结构及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