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模扼流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87076.7 | 申请日: | 201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9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宫本昌史;山本滋人;山口健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F27/24 | 分类号: | H01F27/24;H01F27/28;H01F27/29;H01F2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青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共模扼 流线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赋予良好的模式变换特性的卷线型的共模扼流线圈。第一卷绕区域(A)和第二卷绕区域(B)沿卷芯部(35)的轴线方向分布,第一卷绕区域使第一线(33)的匝与第二线(34)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第一线的匝位于第一端部(38)侧,第二卷绕区域使第一线的匝与第二线的和其相同序数的匝相比,第一线(33)的匝位于第二端部(39)侧。在第一卷绕区域的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线的匝数与在第二卷绕区域的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线的匝数,采用一者为另一者的1.5倍以上,或者,采用一者比另一者面少5匝以上。通过像这样采用非对称的卷绕构造,与具有对称的卷绕构造的线圈相比,能够使从某方向观察的模式变换特性更加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共模扼流线圈,尤其涉及具有在具有两个端部的卷芯部上卷绕两根线的构造的卷线型的共模扼流线圈。
背景技术
参照图11及图12对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共模扼流线圈31的一般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那样,共模扼流线圈31具备磁芯32、分别构成电感器的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磁芯32由电气绝缘性材料、更加具体而言是作为电介质的铝构成,或者由作为磁性体的Ni-Zn系铁氧体构成,亦或由树脂等构成。磁芯32作为整体呈截面四边形状。线33和线34例如由被绝缘覆盖的铜线构成。
磁芯32具有卷芯部35和分别设置于卷芯部35各端部的第一凸缘部36、第二凸缘部37。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在卷芯部35上从第一凸缘部36侧的第一端部38起朝向第二凸缘部37侧的第二端部39相互以实质相同的匝数并行并且以螺旋状卷绕。
在第一凸缘部36设置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二端子电极42,在第二凸缘部37设置第三端子电极43和第四端子电极44。端子电极41~44例如通过导电膏的烧结、导电性金属的镀敷等形成。应予说明,由端子电极41~44的位置可知,图11以使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安装面朝向上方的姿势图示共模扼流线圈31。
第一线33的各端部分别与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三端子电极43连接,第二线34的各端部分别与第二端子电极42和第四端子电极44连接。对这些连接例如应用热压接。
共模扼流线圈31还具备顶板45。顶板45与磁芯32相同,例如由作为非磁性体的铝、作为磁性体的Ni-Zn系铁氧体、或者树脂等构成。在磁芯32和顶板45由磁性体构成时,通过以连结第一凸缘部36和第二凸缘部37间的方式设置顶板45,磁芯32与顶板45配合构成闭磁路。
对于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共模扼流线圈31,提供图12所示那样的等效电路。在图12中,对与图11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
参照图12,共模扼流线圈31具备由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三端子电极43间的第一线33构成的第一电感器46、以及由连接于第二端子电极42和第四端子电极44间的第二线34构成的第二电感器47。这些第一电感器46和第二电感器47相互磁耦合。
在图11中虽未明确表示,但第一线33以构成与卷芯部35的周面相接的第一层的状态卷绕,第二线34以使其截面上的一部分嵌入至在第一线33的相邻的匝间形成的凹部,并且构成第一层的外侧的第二层的状态卷绕。
在以上说明的共模扼流线圈31中,存在遭遇如下问题的情况:若对其输入的信号频率较高,则被输入的差分信号成分中,被转换为共模噪声输出的比例即模式变换特性较大地出现。例如在日本特开2014-12073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列举了将在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的不同的匝间产生的杂散电容(分布电容)的平衡破坏作为该问题的原因。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例如采用图13所示那样的线33和线34的卷绕状态。
应予说明,在图13中,对表示第一线33的截面实施图案填涂,使其与第二线34的区别变得明确。另外,在图13所示的第一线33和第二线34各线的截面内标记从卷芯部35的第一端部38侧起开始计数的匝数“1”~“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870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缆终端平台在线监控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网用户外油浸式变压器综合管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