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后刀面具有仿贝壳表面形貌的织构拉刀与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93902.9 | 申请日: | 2016-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63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倪敬;舒央;王书赢;孟青新;吕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D43/00 | 分类号: | B23D43/00;B23P15/42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324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刀面 具有 贝壳 表面 形貌 织构拉刀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后刀面具有仿贝壳表面形貌的织构拉刀,主要由刀柄和刀具头组成;刀具头的刀齿部分划分为粗拉区、半精拉区和精拉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精拉区为刀具头最前端的五个齿;所述粗拉区及半精拉区的相邻两个刀齿中,一个刀齿的后刀面开设第一凹型织构槽组,另一个刀齿的后刀面开设第二凹型织构槽组;
所述的第一凹型织构槽组包括沿横向布置的四个第一凹型织构槽,拉刀两侧面与对应侧第一凹型织构槽的间距相等,均为2.0~2.5mm中的一个值;中间两个第一凹型织构槽与对应侧第一凹型织构槽的间距相等,均为3.0~3.5mm中的一个值;中间两个第一凹型织构槽之间的间距为2.8~3.2mm;第一凹型织构槽的槽宽为0.3~0.7mm、深度为0.5~0.8mm;
所述的第二凹型织构槽组包括沿横向布置的五个第二凹型织构槽,拉刀两侧面与对应侧第二凹型织构槽的间距相等,均为0.80~0.85mm中的一个值;中间两个第二凹型织构槽与对应侧第二凹型织构槽之间的间距相等,均为2.0~2.5mm中的一个值;中心处的第二凹型槽与中间两个第二凹型织构槽的间距相等,均为3.5~4.0mm中的一个值;第二凹型织构槽的槽宽为0.3~0.7mm、深度为0.5~0.8mm;任意第二凹型织构槽与第一凹型织构槽沿拉刀纵向方向相互错开;
开设第一凹型织构槽组的刀齿后刀面形成五个第一接触面,第一接触面开设双V型织构槽,所述的双V型织构槽包括沿拉刀纵向朝向切削刃布置的两个V型槽,且两个V型槽间距为0.4~0.8mm;V型槽的内侧顶点到两端端面的距离相等,均为0.4~0.8mm中的一个值;V型槽的深度为0.4~0.7mm;两侧的双V型织构槽记为第一类织构槽,中间三个双V型织构槽均记为第二类织构槽;第一类织构槽的V型槽张开角度为100~105°,第二类织构槽的V型槽张开角度为110~115°;
开设第二凹型织构槽组的刀齿后刀面形成六个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均开设双V型织构槽;两侧的双V型织构槽记为第三类织构槽,中间两个双V型织构槽记为第四类织构槽,中间双V型织构槽与对应侧双V型织构槽之间的双V型织构槽记为第五类织构槽;第三类织构槽的V型槽张开角度为42~47°,第四类织构槽与第二类织构槽的V型槽张开角度相等,第五类织构槽的V型槽张开角度为78~8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刀面具有仿贝壳表面形貌的织构拉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凹型织构槽、第二凹型织构槽和双V型织构槽均采用光纤打标机开设。
3.一种后刀面具有仿贝壳表面形貌的织构拉刀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通过线锯切割加工拉刀刀齿外形,将刀齿部分由尾部到头部依次划分为粗拉区、半精拉区和精拉区;粗拉区和半精拉区的齿升量为0.036~0.04mm;精拉区的齿升量为0~0.036mm;
步骤二、通过激光传感器对贝壳表面凹凸规律与体表放射肋条形貌的尺寸数据采集和分析,得到贝壳表面凹凸规律与体表放射肋条形貌特征尺寸参数;
步骤三、结合贝壳表面凹凸规律与体表放射肋条形貌特征尺寸参数与拉刀实际尺寸,在粗拉区和半精拉区的相邻刀齿后刀面上通过光纤打标机分别开设第一凹型织构槽组和第二凹型织构槽组;第一凹型织构槽组包括沿横向布置的四个第一凹型织构槽,拉刀两侧面与对应侧第一凹型织构槽的间距相等,均为2.0~2.5mm中的一个值;中间两个第一凹型织构槽与对应侧第一凹型织构槽的间距相等,均为3.0~3.5mm中的一个值;中间两个第一凹型织构槽之间的间距为2.8~3.2mm;第一凹型织构槽的槽宽为0.3~0.7mm、深度为0.5~0.8mm;第二凹型织构槽组包括沿横向布置的五个第二凹型织构槽,拉刀两侧面与对应侧第二凹型织构槽的间距相等,均为0.80~0.85mm中的一个值;中间两个第二凹型织构槽与对应侧第二凹型织构槽之间的间距相等,均为2.0~2.5mm中的一个值;中心处的第二凹型槽与中间两个第二凹型织构槽的间距相等,均为3.5~4.0mm中的一个值;第二凹型织构槽的槽宽为0.3~0.7mm、深度为0.5~0.8mm;任意第二凹型槽与第一凹型槽沿拉刀纵向方向相互错开;
步骤四、开设第一凹型织构槽组的刀齿后刀面形成五个第一接触面,在第一接触面通过光纤打标机开设双V型织构槽,双V型织构槽包括沿拉刀纵向朝向切削刃布置的两个V型槽,且两个V型槽间距为0.4~0.8mm;V型槽的内侧顶点到两端端面的距离相等,均为0.4~0.8mm中的一个值;V型槽的深度为0.4~0.7mm;两侧的双V型织构槽记为第一类织构槽,中间三个双V型织构槽均记为第二类织构槽;第一类织构槽的V型槽张开角度为100~105°,第二类织构槽的V型槽张开角度为110~115°;
步骤五、开设第二凹型织构槽组的刀齿后刀面形成六个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通过光纤打标机开设双V型织构槽;两侧的双V型织构槽记为第三类织构槽,中间两个双V型织构槽记为第四类织构槽,中间双V型织构槽与对应侧双V型织构槽之间的双V型织构槽记为第五类织构槽;第三类织构槽的V型槽张开角度为42~47°,第四类织构槽与第二类织构槽的V型槽张开角度相等,第五类织构槽的V型槽张开角度为78~8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9390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