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香芹醇分子氧催化氧化制香芹酮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03650.7 | 申请日: | 2016-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72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龚磊峰;丁云杰;宋宪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46 | 分类号: | B01J23/46;B01J23/63;B01J23/652;B01J23/89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香芹 分子 催化 氧化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用于香芹醇经分子氧催化氧化制香芹酮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以硅胶为载体,主活性组分为Rh、Pd、Pt、Ru其中一种贵金属,催化剂助剂组分为W、Mo、Ce、La、Fe、Co、Ti、Zr其中一种或几种。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可以使香芹醇在较温和的条件下高效地转化为香芹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香芹醇分子氧催化氧化制香芹酮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香芹酮(carvone)学名为1-甲基-4-异丙烯-6-环己烯-2酮,是众多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调配高级食品香精和高级化妆品香精的主要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用途。香芹酮还是天然的抗氧剂,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在工业上还可以作为高效溶剂。香芹酮现已成为大宗香料,需求量在逐年提高。
目前香芹酮的来源主要有天然和合成两类。从天然精油中提取的香芹酮存在产量小、价格高的缺点,且受自然条件及季节的限制,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必须采用化学合成法来制备香芹酮。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苧烯为原料生产香芹酮的生产工艺。其一是苧烯三步氧化法制备香芹酮,具体是苧烯先与亚硝酰氯反应得到苧烯的亚硝基氯化物,再回流脱除氯化氢,最后经酸化水解得到香芹酮,其收率为30%~50%。上述方法合成路线较长,副产物多,香芹酮得率低,产物分离困难,且产生大量含酸废液。另一种是苧烯一步氧化制备香芹酮。1978年,T.Kurata首次报道了苧烯直接氧化制香芹酮,作者以醋酸为溶剂,以醋酸钴为催化剂,香芹酮收率为40%;王石发等以钴盐为催化剂探讨了苧烯一步氧化合成香芹酮的最佳工艺条件,香芹酮的得率为33.5%(广州化工,2012,43-44)。在文献(Chem.Commun.,2001,1718-1719)中,Jean-Francois Bartoli等用自做的新型催化剂Fe(TDCPN5P)Cl和单氧供体在CH2Cl2-MeCN溶剂中催化氧化苧烯,其主要产物为环氧化合物,同时得到极少量的香芹酮(4%)。文献(J.Mol.Catal.A-Chem.,2011,336,106-114)报道了S.M.Islam等用席夫碱的二价铜络合物,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催化氧化苧烯得香芹酮,苧烯转化率为56%,香芹酮选择性67%。尽管苧烯一步氧化制备香芹酮得到广泛研究,但由于苧烯转化率低、香芹酮选择性低、污染严重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工业应用。近年来,用其他原料制备香芹酮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美国专利US6500989公开了一种以香芹酮肟为原料生产香芹酮的方法,具体是在有选择性中毒的催化剂存在下氢化香芹酮肟生成香芹酮。不过该方法反应产物较复杂,产品难以纯化,催化剂成本较高。中国专利CN101613263A公开了一种以新制或活化的二氧化锰加热回流氧化香芹酮肟制备香芹酮的方法,该方法污染少、成本低且步骤简单,但产品分离需要减压进行,条件要求较高。最近,中国专利CN101891602A公开了以环氧苧烯为原料通过两步法制备香芹酮的方法,第一步是在170℃~220℃反应温度下,环氧苧烯、2-氨基苯酚和辛酸锌混合搅拌,环氧苧烯发生重排反应得到香芹醇;第二步是在205℃~210℃反应温度下,香芹醇在催化剂2-氨基苯酚、辛酸锌和溶剂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得到香芹酮,香芹醇转化率和香芹酮选择性可达80%。该反应本质上仍然是均相反应,存在催化剂与反应物分离困难的问题,且该反应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能耗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香芹醇分子氧(氧气或空气)催化氧化制备香芹酮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显著降低反应温度,提高香芹醇转化率和香芹酮选择性,同时大幅度减少三废污染,增强香芹醇催化氧化制备香芹酮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下面详细阐述本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香芹醇经分子氧催化氧化制备香芹酮的催化剂,该催化剂以硅胶为载体,主活性组分为Rh、Pd、Pt、Ru其中一种贵金属,助剂组分为W、Mo、Ce、La、Fe、Co、Ti、Zr其中一种或二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036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