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离自葛根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18852.9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23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玲;焦桴荣;肖健;马琳;段东柱;王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鸡文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D493/04 | 分类号: | C07D493/04;A61K31/35;A61P3/10;A23L33/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70 | 代理人: | 强红刚 |
地址: | 7210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葛根 酮类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尤其是涉及一种分离自葛根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且该黄酮类化合物在制备降血糖的药物、保健品或食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葛根(Pueraria lobata(Willd.)Ohwi)为藤本植物野葛的块状根,野葛广泛分布于我国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的其他地区。自古以来野葛的茎皮纤维、根等部位均得到广泛应用,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葛根性甘、辛、平、无毒,可用于伤寒、烦躁热渴、心热吐血、热毒下血、酒醉不醒的治疗。
目前,针对葛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已经报道的包括:(1)异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除淀粉外,葛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异黄酮类化合物,采用回流提取、硅胶柱色谱法从鲜葛根中分离得到了葛根素和大豆苷两种有效成分。李国辉,张庆文等用硅胶柱色谱结合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了大豆苷元,3'-甲氧基大豆苷元、芒柄花苷、3'-羟基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大豆苷、8-甲氧基芒柄花苷、5-羟基芒柄花苷(李国辉,张庆文,王一涛,等.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3):3156.);(2)香豆素类及葛酚苷类化合物:香豆素大部分是以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最高氧化形式coumestan存在于葛属植物中,Junei、柴田承二等先后从野葛中分离得到了拟雌内酯和葛香豆雌酚(董英,徐斌,林琳,等.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5,21(6):85.);(3)三萜类:Arao等从葛根中分离得到了葛根皂苷(SA1-SA4)、葛根皂苷SB1、葛根皂苷(A1-A5)和葛根皂苷C1(陈荔炟,陈树和,刘焱文,等.葛根资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05.);(4)其他成分:葛根中还含有尿囊素、氯化胆碱、生物碱卡塞因、甘露醇、5-甲基海因、胆碱和乙酰胆碱以及十六酸甲酯等脂肪酸酯类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类抗氧化剂,是葛根、补骨脂、黄芩、银杏、沙棘、槐米等临床常用中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该类化合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结构复杂,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抗糖尿病并发症等。天然黄酮类化合物虽然生理活性丰富并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因其药效差等缺点而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本发明从葛根中分离得到了一种具有强烈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双羟基黄酮化合物,该化合物至今尚未见到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自葛根的黄酮类化合物。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取工艺简单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再者,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所提供上述黄酮类物质在制备药物、保健品或食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完成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2′,3-环氧-4,4,4′,7-四羟基-5′-香叶基-黄烷,该物质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完成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2′,3-环氧-4,4,4′,7-四羟基-5′-香叶基-黄烷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葛根干燥粉碎得粉末,用体积分数9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5次,所得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得浸膏,将浸膏用去离子水悬浮,依次用水饱和的乙酸乙酯萃取2~4次、水饱和过的正丁醇萃取2~4次,减压浓缩分别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
(2)将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以氯仿:甲醇=5:1~1:1为洗脱剂进行梯度洗脱,经薄层层析及254nm紫外检测和碘显色,将相同部分合并得到10个部分Fr 1~Fr10,Fr7经硅胶柱层析,以氯仿:甲醇=15:1~0:1为洗脱剂进行梯度洗脱,经薄层层析及254nm紫外检测和碘显色,将相同部分合并得到得到7个部分Fr7-1~Fr7-7,Fr7-1经制备液相色谱分离,以60%~70%的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流速为12~16mL/min,得到目标化合物。
优选地,如上所述黄酮类化合物2′,3-环氧-4,4,4′,7-四羟基-5′-香叶基-黄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水饱和过的乙酸乙酯萃取步骤、水饱和过的正丁醇萃取步骤均为等体积萃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鸡文理学院,未经宝鸡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88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