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同时提高增材制造钛合金强度和塑性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21588.4 | 申请日: | 2016-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37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赵庄;陈静;隋尚;谭华;林鑫;黄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3/105 | 分类号: | B22F3/105;B33Y10/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宏德 |
地址: | 71007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提高 制造 钛合金 强度 塑性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能同时提高增材制造钛合金强度和塑性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一将粒度为‑90~+325目的Ti‑6Al‑4V合金粉末放入送粉器中;其中,粉末氧含量不大于0.20wt.%;二将基板固定在充氩惰性气氛加工室的工作台上;三在充氩惰性气氛加工室内,当氧气含量低于100ppm后,开始钛合金增材制造成形;四在激光源作用下,将同步送进的Ti‑6Al‑4V合金粉末连续熔化沉积在基板上;在沉积过程中,通过控制沉积区能量密度和沉积区尺寸使得液‑固转变过程中冷却速率为103~104k/s,β相向α相转变过程中冷却速率为100~400k/s;制备得到具有α/β界面相的Ti‑6Al‑4V合金零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先进制造领域,具体为一种能同时提高增材制造钛合金强度和塑性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钛合金由于比强度高、热强性好、耐腐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等工业领域。α相和β相是钛合金(Ti-6Al-4V)在室温下稳定存在的两种相,其比例、形态、分布等决定了钛合金的使用性能。传统制造技术(如锻造)通常采用合适的工艺路线调整α相和β相的比例、形态和分布,从而达到最佳组织状态以满足使用要求。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由于具有快速加热、快速冷却的特点,制造出来的钛合金通常具有排列混乱的针状魏氏组织特征。这种组织类型一般强度较高、塑性较低,尤其是应变控制的疲劳性能亟待提升。因此,提高钛合金塑性同时又不损伤其强度成为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重点。目前认为,取向不同的α/β界面通过阻碍位错的运动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但界面处显著的位错塞集为初始裂纹的萌生提供了条件,从而降低了材料塑性。通常改善增材制造钛合金塑性的方法都是通过后续热处理粗化α相尺寸,增加位错滑移长度。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一个缺点就是降低了材料的强度。目前,在增材制造领域还未见能同时提高钛合金强度和塑性的技术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同时提高增材制造钛合金强度和塑性的制备方法,在增材制造过程中,通过形成α/β界面相,从而能够同时大幅度的提高Ti-6Al-4V合金的强度及塑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能同时提高增材制造钛合金强度和塑性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第一步,将粒度为-90~+325目的Ti-6Al-4V合金粉末放入送粉器中;其中,粉末氧含量不大于0.20wt.%;
第二步,将基板固定在充氩惰性气氛加工室的工作台上;
第三步,在充氩惰性气氛加工室内,当氧气含量低于100ppm后,开始钛合金增材制造成形;
第四步,在激光源作用下,将同步送进的Ti-6Al-4V合金粉末连续熔化沉积在基板上;在沉积过程中,通过控制沉积区能量密度和沉积区尺寸使得液-固转变过程中冷却速率为103~104k/s,β相向α相转变过程中冷却速率为100~400k/s;制备得到具有α/β界面相的Ti-6Al-4V合金零件。
优选的,第三步中,通过如下步骤使得充氩惰性气氛加工室内氧气含量低于100ppm;
3.1充氩惰性气氛加工室的进口和出口打开,将纯度为大于等于99.99%的高纯氩气充入其中,混有氩气的空气从出口处排除;
3.2当充氩惰性气氛加工室中氧含量低于800ppm时,进口和出口关闭,循环系统开始工作;
3.3加工室中含有空气的氩气进入循环系统,通过分子筛的过滤作用,滤掉空气,将剩下的氩气重新排入加工室内,以此循环往复,逐渐降低加工室内的氧气含量,直至氧气含量在100ppm以下。
优选的,第四步中,通过激光源加工头的连续提升或者基板的连续下降,沉积高度≥60mm的Ti-6Al-4V合金零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215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