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创筋膜闭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24846.4 | 申请日: | 201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25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莫易凡;林志雄;林聪杰;胡林锋;刘西熙;邱木旺;林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爱德(厦门)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傅崇安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筋膜 闭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创筋膜闭合器,它包括操作杆、一对设于操作杆下端部且由驱动机构控制撑开或夹合的旋转臂以及送线针;所述旋转臂上设有容送线针穿过的送线通道,所述送线通道的出口处设有防止针头刺破组织的保护机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快速、安全的内壁缝合的微创筋膜闭合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旋转臂上送线通道的出口处设置保护机构,可有效避免送线针的针尖扎伤、刺穿病人内部器官危险,并有效提高施术者的缝合速度;操作杆和夹合状态的旋转臂轴向截面的外轮廓尺寸小于穿刺器内孔尺寸,可直接利用穿刺器所形成的穿刺孔,将操作杆插入穿刺孔内,省去了重新找穿刺孔的过程,使操作更加方便,节省了手术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创筋膜闭合器。
背景技术
对于微创手术来说,不可避免的需要在患者身上建立通道,而术后对患者创伤的缝合目前还是一个较大的困扰点。因术后缝合最后创伤时,腔内并无内窥镜提供相关视野,对于内壁伤口的缝合较有难度,故多数采用只缝合外表皮伤口的方式。然而在腹内的创口并不利于监控,内壁的创伤口未经缝合的情况下,极易存在伤口的感染及病变,乃至引发疝气。
目前的微创筋膜闭合器,在缝合时送线针针尖并无可靠的保护措施,存在针尖扎伤、刺穿病人内部器官的危险,并且使用时需先将穿刺器从腔内拔出,再重新找穿刺孔插入微创筋膜闭合器,由于穿刺孔较小,重新找孔的过程既不方便又耗费时间,延缓了手术进程,对医生和病人都造成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创筋膜闭合器,其能实现创伤内壁的快速、安全缝合。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微创筋膜闭合器,它包括操作杆、一对设于操作杆下端部且由驱动机构控制撑开或夹合的旋转臂以及送线针;所述旋转臂上设有容送线针穿过的送线通道,所述送线通道的出口处设有防止针头刺破组织的保护机构。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在旋转臂上送线通道的出口处设置保护机构,可有效避免送线针的针尖扎伤、刺穿病人内部器官危险,提高了施术者的缝合速度;
2.保护机构包括设置在送线通道出口处的保护罩以及用于使保护罩紧贴送线通道出口处的弹力件,保护罩可防止针尖扎伤、刺穿组织,弹力件可实现保护罩的定位以及受力位移后的复位;
3.本发明的操作杆和夹合状态的旋转臂轴向截面的外轮廓尺寸小于穿刺器内孔尺寸,使用时无需先拔除穿刺器,而是直接利用穿刺器所形成的穿刺孔,将操作杆插入穿刺孔内,进而省去了重新找穿刺孔的过程,使操作更加方便,节省了手术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旋转臂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旋转臂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旋转臂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旋转臂闭合状态穿过穿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旋转臂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旋转臂展开状态的操作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旋转臂展开状态的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操作杆、2旋转臂、3送线针、4送线通道、5保护机构、5-1保护罩、5-2弹力件、6凹槽、7夹线块、8送线槽、9锁定件、10穿刺器、11连接杆、12手柄、13压缩弹簧、14环状限位凸块、15限位块A、16倒L形限位槽、17限位腔、18条状限位槽、19限位块B。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爱德(厦门)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未经施爱德(厦门)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248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亚临界萃取脱溶装置
- 下一篇:具有多级分料机构的萃取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