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热管抽真空及充注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26718.3 | 申请日: | 2016-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7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屈健;李孝军;孙芹;王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热管 抽真空 抽真空系统 充注系统 充注装置 透明硅胶 软管 压力传感器 管路连接 简单经济 开关功能 内部空腔 微量注液 依次连接 针阀控制 装置结构 滴定管 软管夹 真空泵 真空计 贮液罐 测量 开通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热管抽真空及充注装置和方法,包括抽真空系统和充注系统两部分。其中,抽真空系统主要由真空泵、数字真空计、压力传感器和贮液罐依次连接组成,各部分通过管路连接,并通过针阀控制管路的开通和关闭;充注系统包括滴定管、微量注液器、透明硅胶软管等,且在透明硅胶软管的不同部位布置有多个罗伯特软管夹,可以实现类似阀的开关功能。本装置结构简单经济,仅通过对阀的有限步骤的操作就可实现抽真空及充注过程,可对微热管所充注工质的量进行精确控制,并能够对微热管内部空腔体积进行精确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管封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热管抽真空及充注装置和方法,用以完成微热管内工质的精确定量充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电路集成度的日益增加和智能便携设备的普及,微小空间内高热流密度的散热问题亟待解决。微热管技术作为一种可行且高效的散热解决方案,开始获得更多应用。2014年,索尼公司首次将热管技术应用于手机散热中。但这种热管横截面尺寸通常小至百微米量级,如何在几十到数百微升的热管内部精确地充注一定量的工质仍存在着技术困难。
目前已知的微热管抽真空及充注装置中,一般难以实现对所充注工质量的精确控制。申请号201310231732.7、名称为“一种微热管的气相温控工质灌注方法”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高热流密度散热的微热管充注工质方案,其特征是分别控制微热管和工质容器的温度,利用两者的温度差实现气相工质充注。但该方案通过时间判定充注工质的量,不能实现精确控制,且所需的温度控制系统成本较高,工质充注时间较长。申请号03223886.X、名称为“一种微热管真空充液装置”的专利则通过抽真空回路系统、液体旁路系统和微量液体定标系统构成一种针对微热管进行抽真空及充液的有效装置,但通过微型钳在输液软管上夹住定标刻度处来精确控制充注工质量的大小的方法仍欠精确。因此,寻找或采用其它更加简单实用且能实现精确控制充注工质量的微热管抽真空及充注方法,在推广微热管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热管抽真空及充注装置和方法。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热管抽真空及充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空系统和充注系统;
所述真空系统,包括真空泵、金属管路和贮液罐,
所述真空泵的一端与一段金属管路的一端相连,该段金属管路的另一端置于贮液罐内,该端口始终置于贮液罐内的液面上方;
所述充注系统,包括滴定管、微量注液器、透明硅胶软管、微热管;
所述微量注液器,包括流体入口、流体出口;
所述滴定管通过透明硅胶软管与三通B的一端相连,该段透明硅胶软管上夹有罗伯特软管夹A;
另一段金属管路的一端置于贮液罐中,该端口接近贮液罐底部,端口可位于贮液罐内的液面下方,另一端与三通B的另外两端的一端相连,可用于防止误操作时液态工质直接进入到真空泵中,对真空泵造成损害。三通B的另一端通过透明硅胶软管与微量注液器的流体入口相连,该段透明硅胶软管上夹有罗伯特软管夹B;微量注液器的流体出口通过另一段透明硅胶软管与微热管相连,该段透明硅胶软管上夹有罗伯特软管夹C。
所述真空泵与贮液罐之间的金属管路上通过三通A装有压力传感器和数字真空计,用于读取金属管路内的压强。
所述真空泵与三通A之间装有针阀A,用于控制真空泵与金属管路的连通状态。
所述贮液罐与三通B之间装有针阀B,用于控制抽真空系统Ⅰ和充注系统Ⅱ的连通状态。
一种微热管抽真空及充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S1:关闭所有针阀和罗伯特软管夹,在滴定管内注入一定量工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267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