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用染色密封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43477.3 | 申请日: | 201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9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沈涛;张继;张玲洁;杨辉;樊先平;赵亨付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自贡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C04B41/65 | 分类号: | C04B41/65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周世骏 |
地址: | 643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染色 密封 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材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混凝土用染色密封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先取一半质量的乙醇和蒸馏水,搅拌均匀后加入拟薄水铝石溶胶和丙烯酸树脂乳液;加热、搅拌后冷却至室温;取剩余的乙醇和蒸馏水,在另一容器中搅拌均匀,再依次加入无机色粉和表面活性剂,室温下搅拌;将两次所得混合物混合、搅拌后,加入硅烷偶联剂,搅拌后再加入纳米刚性颗粒,充分搅拌后超声处理,再水浴条件下搅拌;反应完成后降至室温,得到产品。本发明能改变混凝土表观色泽;产品为水性材料,施工简便,经处理后的混凝土地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高光泽等特性;制备工艺简单,反应过程容易控制、反应条件温和,特别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混凝土用染色密封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人类使用量最大的人造建筑材料,广泛用于各类结构工程中;但基于混凝土材料本身及施工水平限制,许多基础设施、工业厂房地坪等早已破损不堪,表面出现坑洞、风化、起尘、起砂、起皮现象,造成耐磨性差,使用寿命短,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环境的需求,急需改造;为解决这一问题,取而代之的方案通常有铺设木地板、地砖或者直接涂覆一层环氧类地坪漆等;但上述方案都性价比太低,使用场所受限,如铺设瓷砖或地板砖,除了人工及材料成本费用较高外,更重要的是使用场所受限,一般只能用在家居地面或者受载荷较轻地面,如遇到工业厂房、机械车间等载荷要求较高场所,则无法寿命大幅缩短,且抗渗防油等性能差;而涂覆环氧类地坪漆一方面使用寿命短,一般使用2年左右后会出现起翘、脱层等现象,性能较好的可延长至5年,但寿命仍然较短;另一方面,环氧类地坪漆不环保,VOC排量较高,对施工人员身体伤害大。
基于上述产品的技术及使用性能上的缺陷,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开发出了专门用于混凝土地面的硬化剂,可大幅提高其使用寿命。目前,国内外市场上使用最多的地面硬化剂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锂基盐类产品,这类硬化剂能大幅提高混凝土的耐磨度、光泽度等性能,且能有限避免前期产品出现的泛白的通病,因而广受欢迎;如CN101618956A、CN200910055825和CN201110083155.2等公开了皆以锂基盐(硅酸锂)为主要成分,与混凝土发生反应后起增强作用,再添加氟硅酸镁、硅烷乳液、石蜡等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光泽度等性能;但其有效成分含量较低,单次施工所带来的混凝土性能提升少,且所做产品的光泽耐久性及耐候性差,较短时间内光泽减退明显。另一类为以纳米硅溶胶(如CN201010543000.8)或勃姆石溶胶(CN105645835A)为主要成分密封硬化剂,其中,硅溶胶内含大量硅氧键,能与混凝土反应生成能提高混凝土耐磨性能的水合硅酸钙(C-S-H),而勃姆石溶胶能与钙离子和水生成提高其强度的铝酸钙;上述配方都能有效改善和提升混凝土硬度、耐磨性等性能。随着人们对地面多样化的需求增加,开始逐步追求既耐用又美观的产品,尤其是混凝土表观颜色,但上述所述专利中,没有一种技术既能够提高混凝土基本性能,又能改变其外观色泽,因而应用选择余地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集硬化与染色功能为一体的混凝土用染色密封硬化剂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混凝土用染色密封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下述质量配比称取各组分:拟薄水铝石溶胶25%~65%,丙烯酸树脂乳液4%~10%,表面活性剂0.1%~1%,硅烷偶联剂3%~8%,纳米刚性颗粒1%~5%,无机色粉1%~6%,乙醇6%~11%,余量为蒸馏水;所述纳米刚性颗粒是SiC、BC4、C3N4、Fe3O4或TiO2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2)先取一半质量的乙醇和蒸馏水,置于容器中搅拌均匀;随后加入拟薄水铝石溶胶和丙烯酸树脂乳液;加热至20~50℃,并以150~300rmp的速率搅拌20~60min,然后冷却至室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自贡创新中心,未经浙江大学自贡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434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