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体表面的VC/a-C:H纳米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48879.2 | 申请日: | 2016-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68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姜欣;王永欣;鲁侠;李金龙;王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3C14/32 | 分类号: | C23C14/32;C23C14/16;C23C14/06;C23C14/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元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91 | 代理人: | 单英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复合涂层 纳米晶 基质 多弧离子镀 自润滑特性 反应气体 防护作用 基体表面 气体流量 硬质涂层 低磨损 高磨损 高摩擦 高硬度 可调控 润滑相 硬质相 弥散 靶材 非晶 制备 体能 金属 调控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VC/a‑C:H纳米复合涂层,由硬质相纳米晶VC与润滑相非晶a‑C:H组成,并且以a‑C:H为基质,纳米晶VC弥散于该基质中,不仅保持了传统VC硬质涂层高硬度、低磨损的特点,同时具有a‑C:H材料优异的自润滑特性,对在高磨损、高摩擦环境下作业的基体能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发明还提供采用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以金属V为靶材,C2H2为反应气体,通过控制V靶电流和/或碳源C2H2的气体流量可调控涂层中V元素与C元素含量,进而调控涂层中VC相与a‑C:H相的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体表面的VC/a-C:H纳米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化钒(VC)是过渡金属碳化物中最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具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如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酸碱、耐磨损、比重小、稳定性好以及良好的导电、导热性。VC硬度高、耐磨性好,常作为表面强化层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模具领域。作为刀具涂层,VC还具有低摩擦系数,低导热率和高耐蚀性等优异性能,并且使用过程中因其表面形成的V2O5具有自润滑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刀具的切削阻力。
在基材表面制备VC涂层的常用方法有TD处理(热扩散法碳化物覆层处理)、电子束蒸发、磁控溅射等。TD处理的原理是将工件基体置于熔融硼砂混合物中,通过高温扩散作用在工件基体表面形成金属碳化物覆层。在TD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熔盐浸镀法在模具表面形成VC超硬覆层,以提高其耐磨、抗咬合(抗粘结)、耐蚀等性能,从而大幅度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但是TD处理存在其固有的缺点:①处理温度高,对基材的耐热性要求很高;②高温使基材尺寸变化和形变严重,故不适用于精密度高的工件;③难以实现工件局部镀膜;④覆层的厚度较厚,影响工件精度;⑤覆层后表面状况较差,一般须作后处理(如抛光等)才可使用。
与TD法相比,PVD(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可以实现低温沉积;通过装夹具的设计可以实现局部镀膜;膜厚通常在3-5μm,不影响工件精度;且沉积的涂层表面粗糙度较小,无需后处理。因此采用PVD法制备的VC涂层更适用于精密机械零部件的表面防护。但是,目前关于PVD法制备VC涂层的研究较少,且不够系统,对VC涂层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是VC涂层的成分、结构对其力学、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以及PVD方法制备VC涂层的应用研究非常缺乏。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体表面的VC/a-C:H纳米复合涂层,该复合涂层由硬质相纳米晶VC与润滑相非晶碳(简称a-C:H)组成,并且以a-C:H为基质,纳米晶VC弥散于该非晶碳基质中,形成VC/a-C:H复合涂层,不仅保持了传统VC硬质涂层高硬度、低磨损的特点,同时具有a-C:H材料优异的自润滑特性,其硬度可达 25GPa以上,在大气环境中的平均摩擦系数可达0.25以下。
作为优选,基体表面与所述的VC/a-C:H复合涂层之间存在软质V过渡层,以改善基体与成分迥异的VC/a-C:H复合涂层间的结合性能,同时释放VC/a-C:H复合涂层中的部分应力。
作为优选,所述的V过渡层的厚度为0.1μ m ~0.5μ m 。
作为优选,所述的VC/a-C:H复合涂层中V与C的元素含量之比为1:1~1:5,进一步优选为1:1.2~1: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上述基体表面的VC/a-C:H纳米复合涂层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以金属V为靶材,以高纯Ar为工作气体,C2H2为反应气体,对表面清洗处理后的基体施加负偏压,对V靶施加靶电流,在基体表面沉积该VC/a-C:H 复合涂层。
作为优选,沉积VC/a-C:H复合涂层之前腔体抽真空至3×10-3Pa~5×10-3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488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