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溶气原油测试的环道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54563.4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96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吕宇玲;韩建伟;何利民;罗小明;吕国彬;陈舒炯;杨东海;矫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G01N11/04 | 分类号: | G01N11/04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王铎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道 溶气 实验装置 输出管线 注入管线 活塞筒 原油 高温高压环境 垂直纵截面 电动四通阀 高压柱塞泵 测试 管道水平 流动状态 流体流动 气泡粒径 三维仿真 三维流动 推动活塞 显微拍摄 循环交替 压力可调 原油流动 不接触 初始端 单向性 多工况 回压阀 可循环 无剪切 循环泵 柱塞泵 多维 管段 管流 可视 可用 流体 无泵 显微 重构 加权 流动 保证 玻璃 驱动 转换 观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溶气原油测试的环道实验装置,利用高压柱塞泵在两个活塞筒之间循环泵水,从而推动活塞循环交替运动来推动溶气原油流动,保证柱塞泵与溶气原油不接触,并通过两个电动四通阀转换管路之间的连接情况,注入管线始终与注入管线相连接,输出管线始终与输出管线相连接,保证流体流动的单向性,通过环道的两个回压阀调节活塞筒与环道压力;环道初始端与末端设有玻璃观察管段,对管道水平、垂直纵截面及横截面上气泡粒径、分布进行显微拍摄,并利用加权重构技术对管道内流动状态进行三维仿真,得到流体三维流动状态。与现有流动环道系统相比,本发明具有无泵驱动,无剪切,管流多维显微可视,压力可调,多工况运行,可循环流动,可用于高温高压环境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油特性测试的实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溶气原油流变性测试的环道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藏高压、高温环境中,稠油与水共存。稠油采出液在从油藏流向地面的过程中,以及在集输管道中的流动过程中,压力不断降低,稠油中轻组分析出,以微气泡的形式存在于稠油中,形成溶气稠油或溶气稠油-水混合液。气体驱是一种采油方式,气体极易溶于稠油并改变稠油的流动特性。在采油过程中,气体析出,同样形成溶气稠油或溶气稠油-水混合液。研究溶气稠油在管道中的流动性对集输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内外专家学者利用自行设计环道进行流动性实验。众多试验表明,溶气原油特性不但取决于温度、压力,更大程度上受剪切条件的影响。由于溶气原油内微气泡的形状、数量、大小等特性对其粘度具有重要影响,而泵、阀门等设备对溶气原油的剪切作用会破坏微气泡的原有形状、数量等,对实验结果造成更大的影响。国内外溶气原油流动环道少之又少,大多以流变仪实验为主,且环道一般采用泵驱动,容易改变溶气原油性质,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同时对管道流体的拍摄局限于简单的流型拍摄,无法获得管流横截面、纵截面等多维状态的流体参数,导致无法研究气泡在不同方向上相互作用对粘度的影响。
为研究溶气原油流变性,于涛建立了溶气原油流变性测量装置(于涛. 溶气原油流变性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 2009, P26-41),测量主要仪器为ARG2高压流变仪,制备溶气原油后导入高压流变仪内测量其粘度等物性参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流变仪内溶气原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与工程实际管流状态不符,无法模拟实际流动工况,导致实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李玉星等人提出了一种超临界CO2溶气稠油降粘特性实验装置(李玉星, 李曼曼, 张建. 超临界CO2超稠油降粘特性与计算模型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 13(2):294-298)。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制备溶气原油,环道采用三柱塞泵进行加压驱动,环道前端设有开关阀,尾部设有压力调节阀用于维持环道压力。其存在主要问题是,环道内柱塞泵与开关阀对溶气原油具有剪切作用,改变微气泡形状、大小等性质,无法得到精确的实验结果。溶气原油内气泡的生长对其流变性有较大影响,上述两种装置均不能观察与测定环道内气泡粒径、生长过程及流动情况,因此无法研究气泡对流体粘度的作用。宋晓琴等人发明了一种可视化液液两相流环道实验装置(宋晓琴, 熊柯杰, 等.一种可视化液液两相流环道实验装置. CN 105222986 A. 2016-01-06),利用亚克力直管、一定上倾角度弯管及一台高速摄像重点拍摄管路水平段、弯头和倾斜管道处液液两相流流动状态。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台高速摄像仪与弯管、水平管、倾斜管组成的平面垂直放置,仅可简单拍摄管道内垂直纵截面上流体流动状态,无法拍摄管道横截面上流体分布状态,且无法拍摄得到管道内流体三维仿真流动状态,同时直接拍摄无法避免圆管对光的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因此会对拍摄结果带来较大实验误差。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45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