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夹装配工装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54691.9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7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王森;钱多德;博士;陶章军;叶鹏;彭镇;叶思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00 | 分类号: | B25B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总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夹装配工装。
背景技术
传统的管夹装配,多采用鲤鱼钳等工具,利用人力令管夹产生弹性形变,改变管夹环形夹紧面的直径大小,从而完成管夹的装配工作。但由于鲤鱼钳等工具与管夹的受力端在工作过程中,连接不牢固,易发生滑脱,造成管夹飞溅,或导致装配软管损坏,装配效率较低,同时,发生管夹飞溅时,易造成工作人员受伤,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夹装配工装,以提高管夹装配时的方便性和可靠性,避免装配过程中管夹飞溅,提高管夹装配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管夹装配工装,包括驱动部、受所述驱动部驱动的转盘、导向盘和两个传动部,两个所述传动部与所述转盘连接,并在所述转盘的带动下在所述导向盘上的条形缝隙中做相向或反向运动;两个所述传动部的顶端均伸出所述导向盘设置,且在顶端均设有管夹夹头。
上述管夹装配工装,所述驱动部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驱动电机。
上述管夹装配工装,所述传动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上设有与所述转盘上的安装孔间隙配合的安装头,所述第二传动杆与所述条形缝隙卡接,所述管夹夹头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杆的顶端。
上述管夹装配工装,所述转盘与所述导向盘为同心圆盘,所述条形缝隙沿所述导向盘的直径设置。
上述管夹装配工装,所述管夹夹头与所述传动部螺纹连接。
上述管夹装配工装,所述管夹夹头上具有环形卡接空间或V形卡接空间。
上述管夹装配工装,还包括壳体,所述驱动部、所述转盘均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导向盘置于所述壳体的顶端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密封结构。
上述管夹装配工装,所述壳体上设有控制所述驱动部动作的开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管夹装配工装,利用管夹夹头固定住管夹的两端,并借助驱动部、转盘、导向盘和传动部的相互作用,促使管夹夹头作用于管夹,从而改变管夹的直径,方便管路放入管夹中,并管路后管夹收缩与管路贴合,提高了管夹装配的便捷性和可靠性,避免了管夹飞溅,利于提高管夹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夹装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夹装配工装(有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管夹夹头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红管夹夹头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1-驱动部,2-转盘,3-导向盘,4-传动部,5-管夹夹头,6-壳体,7-开关;
21-安装孔;31-条形缝隙;41-第一传动杆,42-第二传动杆,43-安装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夹装配工装,包括驱动部1、受所述驱动部1驱动的转盘2、导向盘3和两个传动部4,两个所述传动部4与所述转盘2连接,并在所述转盘2的带动下在所述导向盘3上的条形缝隙31中做相向或反向运动;两个所述传动部4的顶端均伸出所述导向盘3设置,且在顶端均设有管夹夹头5。
使用时,启动所述驱动部1,所述驱动部1驱使所述转盘2转动,所述转盘2带动所述传动部4转动,在所述导向盘3的条形缝隙31的限位作用下,所述传动部4在所述条形缝隙31中做直线运动,带动两个所述管夹夹头5运动,从而作用于与所述管夹夹头5固定的管夹的两端,改变管夹的直径,使得管路方便地置于管夹中。然后,改变驱动部1的驱动方向,使得所述管夹夹头5与之前运动方向反向运动,使得管夹与管路贴合,完成装配。该装配工装提高了管夹装配的方便性和可靠性,避免了管夹飞溅,提高了管夹的装配效率。
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1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驱动电机。可选择地,所述驱动部1也可为驱动气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46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