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余热回收系统的间接空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60334.3 | 申请日: | 201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71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连接;毛卫兵;龙国庆;江长平;杨志;李波;何小华;何辉;张国罡;刁丽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27/00 | 分类号: | F28F27/00;F01D25/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秦雪梅;刘静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网 联络 空冷塔 间接空冷系统 余热回收系统 接口阀门 连接管路 冷却水循环系统 汽轮机 阀门 通断 连通 连通循环水泵 循环水流量 循环水系统 阀门设置 汽轮机组 散热能力 循环水泵 循环系统 引风机 两路 能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余热回收系统的间接空冷系统,包括第一联络管路、第二联络管路及第三联络管路,以及热网切换阀门和热网接口阀门,第一联络管路用于连通汽轮机冷却水循环系统与循环水泵之间的连接管路,第二联络管路用于连通循环水泵与空冷塔之间的连接管路,第三联络管路用于连通空冷塔的与汽轮机冷却水循环系统之间的两路连接管路;热网切换阀门设置于空冷塔的与引风机循环水系统之间;热网接口阀门设置于热网循环系统中;通过三根联络管路的通断,以及热网切换阀门的切换,以及热网接口阀门的通断,扩大了循环水流量的调节范围,充分利用空冷塔的散热能力,且降低汽轮机组的背压和能耗。还提供一种及带余热回收系统的间接空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厂空冷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余热回收系统的间接空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且上述地区部分气候较为干燥,水资源缺乏,使火力发电得到大量推广。但气候干燥地区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为火力发电厂冷凝系统提出了考验,针对上述情况,空冷系统得以快速发展。
目前,电站空冷系统按照冷却原理不同,可以分为直接空冷系统和间接空冷系统,而间接空冷系统又分为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装置和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装置。其中,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装置因循环泵扬程低、能耗少、无噪声、受自然因素影响小,且主厂房布置方位不受风向的影响、总平面布置灵活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汽轮机排汽以循环冷却水为中间介质,将排汽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分为两次。一次为蒸汽与循环冷却水之间在表面式凝汽器中换热,另一次为循环冷却水和空气在空冷塔中换热。根据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在夏季高温时段,空冷塔换热效率下降,出现系统背压升高,发电负荷下降的现象,给发电厂的经济生产带来影响。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空冷系统在夏季高温时段,空冷塔换热效率下降,系统背压高,发电符合下降,影响发电厂的经济生产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空冷塔的换热效率,降低系统背压,提高机组运行效率的带余热回收系统的间接空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一种带余热回收系统的间接空冷系统,包括主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引风机循环水系统及热网循环水系统;
所述主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包括两组汽轮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多个循环水泵及空冷塔,每组汽轮机冷却水循环系统中吸热升温后的循环冷却水,经过对应的所述循环水泵加压后进入所述空冷塔,冷却后分为两路,一路返回至相应的所述汽轮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另一路进入所述引风机循环水系统,并经过冷却后通过对应的所述循环水泵加压返回至所述空冷塔,从而形成循环回路;
所述热网循环水系统的进水口与所述引风机循环水系统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热网循环水系统的出水口与所述引风机循环水系统的进水口连接,从而形成循环回路;
其中,所述带余热回收系统的间接空冷系统还包括分别可通断的第一联络管路、第二联络管路及第三联络管路,所述第一联络管路用于连通所述主机冷却水循环系统与所述循环水泵的进水口之间的两路连接管路,所述第二联络管路用于连通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空冷塔的进水口之间的两路连接管路,所述第三联络管路用于连通所述空冷塔的出水口与两组汽轮机冷却水循环系统的进水口之间的两路连接管路;
所述带余热回收系统的间接空冷系统还包括热网切换阀门,所述热网切换阀门设置于所述空冷塔的出水口与所述引风机循环水系统的进水口之间,以及所述引风机循环水系统的出水口与所述循环水泵的进水口之间;
所述带余热回收系统的间接空冷系统还包括热网接口阀门,所述热网接口阀门设置于所述热网循环水系统中,以连通或断开所述热网循环水系统与所述引风机循环水系统。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603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