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马与海燕混养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64089.3 | 申请日: | 201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2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潜江传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30;A23K10/22;A23K10/20;A23K50/8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3199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马 海燕 混养 养殖池 残饵 构建 水体 生态养殖系统 风湿腰腿痛 传统中药 净化水质 模拟养殖 生活习性 生态环境 养殖对象 养殖水体 自然海区 祛风湿 饵料 成体 摄食 壮阳 滋阴 放养 习性 残留 引入 养殖 污染 吸收 生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马与海燕混养的方法,构建海马与海燕混养的模式,模拟养殖生物自然海区生态环境。通过养殖池内放养海马成体、海燕构建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它使得养殖池中各生态位和营养级均有适宜的养殖对象与之适应,避免饵料浪费及残饵对于水体的污染。海燕由于其底栖的生活习性以及广泛的摄食习性,在海马养殖水体中引入不仅可以承担清除池底残饵的作用,吸收水体中残留的碳源,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滋阴,壮阳,祛风湿,治阳瘘,风湿腰腿痛的功效,因此养殖海燕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物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海马与海燕混养的方法。
背景技术
海马是重要的小型海洋硬骨鱼类,属世界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南方人参”之称。因此,如何进行海马天然资源保护和开展人工增养殖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海马对于水质、水温、光照强度及营养条件要求较高,尤其是海马幼体对于养殖环境要求更为苛刻。目前,已报道的人工增养殖海马的方法有多种,如网箱、聚酯纤维水槽、土池、水泥池以及水族缸等,上述方法通常需要频繁换水,劳动强度大。夏季和冬季,养殖水体的温度调节也是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海燕是海星纲有棘目海燕科的通称。板上有成簇的小棘或颗粒。口面间辐部大,骨板也作覆瓦状排列;板上有栉状或扇状小棘。本科包括属种甚多,中国约有8种。常见的有北方的海燕和南方的闽粵(林氏)海燕。多生活于沿岸浅海或潮间带岩石海岸,常裸露,或隐藏在石下或石缝中。有少数种潜伏在沙滩表面。体色一般较鲜艳。海燕可入药,性温寒。海燕食性较杂,取食各种无脊椎动物,能捕食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及蠕虫等。海燕除本身具有一定药用价值之外,其环境价值同样重要。研究表明,海燕等棘皮动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关于海马与海燕混养的相关技术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海马与海燕混养的方法,构建海马与海燕混养的模式,模拟养殖生物自然海区生态环境。通过养殖池内放养海马成体、海燕构建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它使得养殖池中各生态位和营养级均有适宜的养殖对象与之适应,避免饵料浪费及残饵对于水体的污染。由于海马只摄取悬浮于水体中的饵料,一旦饵料沉底之后便会产生残饵,这不仅造成饵料的浪费,增加成本,同时残饵污染水质,长此以往海马死亡率增高。目前,海马养殖只能通过增加换水量以及换水次数来解决这类问题,这就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利于海马养殖的推广。海燕由于其底栖的生活习性以及广泛的摄食习性,在海马养殖水体中引入不仅可以承担清除池底残饵的作用,吸收水体中残留的碳源,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滋阴,壮阳,祛风湿,治阳痿,风湿腰腿痛的功效,因此养殖海燕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种海马与海燕混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充分清池:
养殖池采用3mX8mX1.5m规格水泥池,清池曝晒后注入过滤好的海水,海水高度为
2)生态系统构建:
前期海马在育苗池中进行孵化、育苗,当海马自孵化后90d,平均体长达到5cm;海燕为自然海区捕捞,放入生态养殖池进行养成,养成水槽放入人造水草以便海马附着。
优选地,步骤2)中,海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80只,饵料构成:70%冻虾、30%卤虫。
优选地,步骤2)中池底铺设四角砖8-10块,所述四角砖的规格为25cmX25cmX6cm,作为海燕隐蔽场所,海燕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只,其饵料主要为养殖池中残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潜江传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未经潜江传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640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