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蚜虫繁殖褐蛉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69888.X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9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詹庆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名华博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53 | 代理人: | 李中强 |
地址: | 2100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蚜虫 繁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蚜虫繁殖褐蛉的方法,优化了角纹脉褐蛉的繁殖条件,显著提高了角纹脉褐蛉的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幼虫捕食量、成虫羽化率,为规模化繁殖角纹脉褐蛉提供了技术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敌昆虫的繁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蚜虫繁殖褐蛉的方法,属于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脉翅目昆虫用于生物防治的主要为草蛉科昆虫,草蛉属于捕食性昆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约有1300 种。草蛉可捕食蚜虫、介壳虫、红蜘蛛、叶蝉、木虱、粉虱等多种害虫,能有效地抑制森林、苗圃、果园、农田中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 。美国早在20世纪 60 年代就利用普通草蛉防治棉花夜蛾,目前已经成功实行了草蛉的工厂化生产、繁殖,前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也对草蛉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已有各个虫态的草蛉出售。脉翅目褐蛉科昆虫用于生物防治的报道、研究较少,褐蛉科昆虫在生物防治中也具有很大潜力,主要原因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成虫和幼虫捕食量都很大,可以捕食很多种类的害虫,例如蚜虫、螨类、蚧壳虫、木虱以及其它小型软体昆虫等的卵及成虫;第二,幼虫活动灵敏,行动迅速,捕食能力强;第三,成虫寿命长且繁殖能力强,在低温条件下滞育,待条件合适后继续产卵进行繁殖。脉翅目是非常好的生物防治资源,而褐蛉科昆虫在这一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发明人在博士期间经过大量研究实验,提出了利用蚜虫饲养角纹脉褐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蚜虫繁殖褐蛉的方法,通过大豆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蚜虫繁殖褐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蚜虫饲养,(二)褐蛉繁殖,(三)分装;
优选地,所述蚜虫饲养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具有2-3片真叶的大豆苗作为大豆蚜(
(2)将具有2-3片真叶的大豆苗移至蚜虫繁育室,每株大豆苗接种3-6头大豆蚜成蚜,蚜虫繁育室内温度保持在24-25℃,湿度70%-80%;
优选地,所述的褐蛉繁殖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产卵雌性褐蛉成虫移入饲养盒内,再将步骤(一)中饲养的大豆蚜连同大豆苗枝叶一同放入饲养盒内,每只褐蛉成虫投喂大豆蚜的量为30-80头/天;
(b)雌性褐蛉成虫开始产卵后,将收集到的卵移入空的饲养盒内,当卵孵化后,将步骤(一)中饲养的大豆蚜连同大豆苗枝叶一同放入饲养盒内,每只褐蛉幼虫投喂大豆蚜的量为20-80头/天;
(c)饲养8-13天后,褐蛉幼虫羽化为成虫;
(d)所述步骤(a)、(b)、(c)在温室内进行,温室内每日24小时设置成5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保持温度24℃、湿度45%、光照强度15Lx 2小时,第二个周期保持温度25℃、湿度40%、光照强度 30Lx 4小时,第三个周期保持温度26℃、湿度35%、光照强度 40Lx 6小时,第四个周期保持温度24℃、湿度45%、光照强度 15Lx 4小时,第5个周期保持温度23℃、湿度55%、光照强度0Lx 8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未经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698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工药物控制产生卤虫休眠卵的方法
- 下一篇:米蛾自动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