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涡旋卷绕电极和制造涡旋卷绕电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70948.X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66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大桥文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10/0525;H01M4/139;H01M4/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万柳军;马江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旋 卷绕 电极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涡旋卷绕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负极板片、第一隔板板片、正极板片和第二隔板板片排列而成的板片组,所述板片组呈涡旋的形状,其中:
所述负极板片、所述第一隔板板片、所述正极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中的每一者都呈矩形,并且所述负极板片、所述第一隔板板片、所述正极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中的每一者的长边方向都沿所述涡旋的周向延伸;
所述负极板片的长边比所述正极板片的长边长,并且所述第一隔板板片的长边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的长边比所述负极板片的长边长;
所述涡旋卷绕电极包括从所述涡旋的中心侧沿所述涡旋的周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是其中所述第一隔板板片与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直接接触并且所述第一隔板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内侧的短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内侧的短边的位置对齐的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是其中所述负极板片、所述第一隔板板片、所述正极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在所述涡旋的径向上从内侧朝外侧依次排列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二区域从所述负极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内侧的短边与所述正极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内侧的短边以同一位相彼此对齐的位置沿所述涡旋的周向延伸到所述正极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外侧的短边的位置;
所述第三区域是其中所述负极板片、所述第一隔板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在所述涡旋的径向上从内侧朝外侧依次排列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三区域从所述正极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外侧的短边的位置沿所述涡旋的周向延伸到所述负极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外侧的短边的位置;并且
所述第四区域是其中所述第一隔板板片与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直接接触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卷绕电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区域中,所述第一隔板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在所述涡旋的径向上从内侧朝外侧依次排列;并且
在所述第四区域中,所述第一隔板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外侧的短边与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外侧的短边在处于同一位相的位置处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卷绕电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区域中,所述第一隔板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在所述涡旋的径向上从内侧朝外侧依次排列;
在所述第四区域中,所述第一隔板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外侧的短边在所述涡旋的周向上配置在处于相对于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外侧的短边朝所述涡旋的中心侧的相反侧移位的位相的位置处;并且
所述第一隔板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外侧的短边、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位于所述涡旋的外侧的短边和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所述第二隔板板片利用粘接带紧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卷绕电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第一隔板板片的耐热层与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的耐热层对向而使得所述正极板片配置在所述第一隔板板片的耐热层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的耐热层之间。
5.一种制造涡旋卷绕电极的方法,所述涡旋卷绕电极包括由负极板片、第一隔板板片、正极板片和第二隔板板片排列而成的板片组,所述板片组呈涡旋的形状,其中
所述负极板片、所述第一隔板板片、所述正极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中的每一者都呈矩形,并且所述负极板片、所述第一隔板板片、所述正极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中的每一者的长边方向都沿所述涡旋的周向延伸,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以所述第一隔板板片与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直接接触的状态周向地卷绕所述第一隔板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的第一卷绕工序;
在所述第一卷绕工序之后通过相对于所述第一隔板板片在卷绕中心侧插入所述负极板片并且在所述第一隔板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之间插入所述正极板片而使得所述正极板片相对于所述第一隔板板片位于卷绕中心侧的相反侧来周向地卷绕所述负极板片、所述第一隔板板片、所述正极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的第二卷绕工序;
在所述第二卷绕工序之后以所述负极板片、所述第一隔板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从卷绕中心侧依次排列的状态周向地卷绕所述负极板片、所述第一隔板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的第三卷绕工序;以及
在所述第三卷绕工序之后以所述第一隔板板片与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直接接触的状态周向地卷绕所述第一隔板板片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的第四卷绕工序,其中:
所述负极板片的长边比所述正极板片的长边长,并且所述第一隔板板片的长边和所述第二隔板板片的长边比所述负极板片的长边长;
在所述第一卷绕工序中,使所述第一隔板板片位于卷绕开始侧的短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隔板板片位于卷绕开始侧的短边的位置对齐;
在所述第二卷绕工序中,使所述负极板片位于卷绕开始侧的短边和所述正极板片位于卷绕开始侧的短边在于卷绕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相的位置处对齐,并且所述正极板片位于卷绕终止侧的短边被卷绕;并且
在所述第三卷绕工序中,所述负极板片位于卷绕终止侧的短边被卷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7094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层叠型全固体电池
- 下一篇:电源系统、充放电控制装置及充放电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