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车型电路135%过载检测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73956.X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1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涛;李卫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秦川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165 | 分类号: | G01R19/16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29 | 代理人: | 杜群芳 |
地址: | 40112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型 电路 135 过载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器件电流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车型电路135%过载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由于电子配置的增多,许多控制都需要接入蓄电池的常电,控制器接入常电通常会产生电路135%过载,即当整车闭锁后,控制器依然会有很小的电流损耗,如果控制器很多,或者某一控制器间歇发生故障时,则会导致整车放电电流过大,导致蓄电池亏电。汽车在生产调试完成后都需要对整车的静态放电电流进行检测,以防止某些电子部件未装配好,或存在故障时,导致整车电路135%过载过大,从而导致蓄电池亏电,无法起动发动机等。而整车电路135%过载和整车的用电器配置以及设计要求相关,如果当检测到的电路135%过载输出趋于稳定且与设计值相差不大时,则判断该车整车静态放电合格,但是由于控制器的休眠时间长,影响操作的效率,还有一些输入给控制器的传感器、开关装配松动时产生断续的大电流信号会导致瞬时电路135%过载大,如果不及时处理,出厂后可能会存在整车故障,降低汽车使用的安全性。
在现有技术中,对整车电路135%过载放电的检测方法通常是使用多功能万用表串联入蓄电池连接线进行检测确认,这种方法使得检测过程效率低下,而且需要人工记录和对比,操作起来相当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适应多车型且智能对比电路135%过载的多车型电路135%过载检测方法及系统,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车型电路135%过载检测方法,其关键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上传车辆信息到主控制器;
步骤2:向检测终端输入车型信息;
步骤3:所述检测终端向主控制器请求与所述车型信息相应的电子器件检测项;
步骤4:使用所述检测终端检测该车型电子器件过载135%的电流及电压,并在所述电子器件过载135%的电流及电压信息作上与所述车型相应的电子标签;
步骤5:将携带有电子标签的所述过载135%的电流及电压信息上传至所述主控制器;
步骤6:所述主控制器将接收到的过载135%的电流及电压信息作上与所述检测终端相应的电子标签;
步骤7:所述主控制器调取与所述车型过载135%的电流相匹配的电流标准,判断所述过载135%的电流信息是否符合所述电流标准;
步骤8:所述主控制器调取与所述车型过载135%的电压相匹配的电压标准,判断所述过载135%的电压信息是否符合所述电压标准;
步骤9:保存所述步骤7和步骤8中的判断结果至所述主控制器的内部存储器中,并反馈所述步骤7和步骤8中的判断结果至所述检测终端;
步骤10:当所述检测终端接收到的所述判断结果为不合格时,所述检测终端发出声光报警;
所述车辆信息包括所述车型信息,及与该车型信息对应的所述电子器件的电路135%过载电流及电压标准数据信息。
本发明方法是这样实现的:在主控制器中存入客户给的车型信息,及与该车型对应的电子器件电路135%过载电流和电压信息,操作员对车辆进行检测时,向检测终端输入车型,再按顺序检测该车型下需检测的电子器件,检测终端将检测到的数据传送到主控制器,主控制器调出相应的对比数据,并与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比对后,将比对结果反馈到检测终端。
为更好的实现本发明:一种多车型电路135%过载检测系统,其关键在于:包括主控制器和检测终端,所述主控制器的存储端与存储器相连,所述主控制器的通讯端与第一无线收发器相连,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为接口端,所述接口端用于对外部存储器的读取,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与键盘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显示屏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检测终端包括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流检测钳的正极接线端相连,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流检测钳的负极接线端相连,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与电压表的正极端相连,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四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表的负极端相连;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显示屏相连,所述第二控制器的通信端与第二无线收发器相连,该第二无线收发器与所述第一无线收发器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秦川实业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秦川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739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