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麦赤霉病用的复配药剂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76809.8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9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谢松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松芬 |
主分类号: | A01N59/02 | 分类号: | A01N59/02;A01N47/18;A01N37/44;A01N43/653;A01P3/0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5107 | 代理人: | 周兆阳 |
地址: | 541003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 赤霉病 配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产品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小麦赤霉病用的复配药剂。
背景技术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类栽培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锈病和叶枯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尤其是由镰孢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不仅能够造成毁灭性的产量损失,而且在感染的谷粒中还会产生大量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可由多种镰刀菌或称镰孢菌引起的芽腐、苗枯和穗腐/穗枯的子囊菌病害。其病原包括禾谷镰刀菌、亚洲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燕麦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近20个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混合种群引起的,其中南方麦区以亚洲镰刀菌为主,北方麦区以禾谷镰刀菌为主。
由于抗病育种受到对镰刀菌具有免疫或高抗基因资源的限制,使用杀菌剂仍是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目前,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虽然种类较多,但有效成分主要集中在多菌灵、咪鲜胺、三唑酮、戊唑醇、苯甲·丙环唑乳油,氰烯菌酯等几类药剂,通常用单剂或复配剂喷施。其中以多菌灵单剂或多菌灵复配剂使用较多。多菌灵不能阻止病菌的扩展,却能有效阻止病原菌的侵染。但长期使用多菌灵会使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因此,急需从现有化学药剂中筛选(或复配)出,能有效防治该病的新型复配药剂。显得尤其紧迫和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麦赤霉病用的复配药剂,本药剂采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复配而成,具有杀菌谱广、内吸性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优点,且对环境友好,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实现增产增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小麦赤霉病用的复配药剂,按重量份计其组分为:丙硫咪唑25~35份,氟环唑10~20份,氰烯菌酯10~20份,无机态硒酸钠10~20份,三唑酮乳油10~20份,助剂5~15份。
作为优选成分,按重量份计其组分为:丙硫咪唑27~33份,氟环唑12~18份,氰烯菌酯12~18份,无机态硒酸钠12~18份,三唑酮乳油12~18份,助剂7~13份。
作为优选成分,按重量份计其组分为:丙硫咪唑29~31份,氟环唑14~16份,氰烯菌酯14~16份,无机态硒酸钠14~16份,三唑酮乳油14~16份,助剂9~11份。
作为较选成分,按重量份计其组分为:丙硫咪唑30份,氟环唑15份,氰烯菌酯15份,无机态硒酸钠15份,三唑酮乳油15份,助剂10份。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为了保证上述药剂中各组分发挥各自作用机理,有效提高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所述助剂为乙醇、甲醇、乙二醇、丙二醇、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苯甲酸、木质素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硅酮类化合物、硅酸镁铝或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效益:本药剂采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复配而成,具有杀菌谱广、内吸性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优点,且对环境友好,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实现增产增收。经过多年试验结果,防治梨小食心虫高达75.89%以上,值得广泛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1
小麦赤霉病用的复配药剂,按重量份计其组分为:丙硫咪唑35份,氟环唑20份,氰烯菌酯20份,无机态硒酸钠10份,三唑酮乳油10份,助剂5份。
所述助剂为乙醇、甲醇、乙二醇、丙二醇。
实施例2
小麦赤霉病用的复配药剂,按重量份计其组分为:丙硫咪唑33份,氟环唑18份,氰烯菌酯18份,无机态硒酸钠12份,三唑酮乳油12份,助剂7份。
所述助剂为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羧甲基纤维素、硅酮类化合物、硅酸镁铝、聚乙烯醇。
实施例3
小麦赤霉病用的复配药剂,按重量份计其组分为:丙硫咪唑30份,氟环唑15份,氰烯菌酯15份,无机态硒酸钠15份,三唑酮乳油15份,助剂10份。
所述助剂为乙醇、脂肪酸聚氧乙烯酯、木质素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硅酮类化合物、硅酸镁铝。
实施例4
小麦赤霉病用的复配药剂,按重量份计其组分为:丙硫咪唑27份,氟环唑12份,氰烯菌酯12份,无机态硒酸钠18份,三唑酮乳油18份,助剂13份。
所述助剂为乙醇、、丙二醇、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苯甲酸、木质素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
实施例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松芬,未经谢松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768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