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高冲击强度和高粘合力的聚丙烯复合树脂的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83938.X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34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汉琪;姜秉旭;李昇俊;夫雄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GS加德社 |
主分类号: | C08L23/16 | 分类号: | C08L23/16;C08L23/06;C08L23/08;C08L51/06;C08K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周玉梅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冲击 强度 粘合 聚丙烯 复合 树脂 组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冲击强度和高粘合力的聚丙烯复合树脂的组合物。具有高冲击强度和高粘合力的聚丙烯复合树脂的组合物可以因高摩擦系数而大幅增强基料粘合力和耐冲击性,同时提供与相关技术相似的机械性质。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包括以特定含量比例混合作为主要组分的聚丙烯聚合物、聚乙烯树脂组合物、热塑性弹性体、硅烷基聚丙烯聚合物和无机填料。所述组合物的优点包括工序简化、成本减少以及生态友好且没有单独的粘合工序。这些组合物可以用于车辆的内部组件,如遮阳板、门饰件、支柱饰件,以及各种其他工业组件和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冲击强度和高粘合力的聚丙烯复合树脂的组合物。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冲击强度和高粘合力的聚丙烯复合树脂的组合物,其通过以特定含量比例混合作为主要组分的聚丙烯聚合物、聚乙烯树脂组合物、热塑性弹性体、硅烷基丙烯聚合物和无机填料可以大量地增强基料粘合力和耐冲击性(由于高摩擦系数)并同时具有与相关技术相似的机械性质,其具有工序简化、成本减少、生态友好而无需单独的粘合工序的优点,其可以用于车辆的内部组件(如遮阳板、门饰件、支柱饰件)以及通过使用聚丙烯复合树脂的组合物的各种工业组件和材料。
背景技术
因为减少车辆重量和工业成本很重要,所以采用塑料组件作为车辆的内部和外部材料逐渐增加。在材料中,具有最低比重和最大车辆减重效果的聚丙烯复合树脂的使用逐渐增加。
聚丙烯复合树脂具有减少重量和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优点,但在聚丙烯复合树脂用作内部材料时,为了确保表面的质感、先进的设计和对紫外线的稳定性,通常进行用泡沫/表皮和其它覆盖材料等覆盖表面的操作。
然而,聚丙烯复合树脂的表面摩擦系数低,因此难以与泡沫/表皮和其它覆盖材料粘合。经过一定时间,由于粘合力变差引起聚丙烯复合树脂和覆盖材料的失粘和褶皱从而造成许多质量缺陷。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额外的粘合工序,但存在由于单独的额外工序而造成的原材料的成本增加以及车辆中有害物质增加的问题。因此,在全球车辆工业中存在针对生态友好和高质量战略的问题的限制。
因此,为了实现作为车辆组件的功能,需要研究和发展因高摩擦系数而具有优秀的基料粘合力的同时满足与现有聚丙烯材料相似或更好的机械性质的新型聚丙烯材料。
公开于该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上述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以包含的信息并不构成在本国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与现有技术相关的上述问题。
发明人已发现本发明通过提供具有高摩擦系数并具有与已知聚丙烯树脂相似的机械性质的聚丙烯树脂而广泛增强塑料组件的冲击强度和基料粘合力。混合包含高结晶乙烯-丙烯共聚物的聚丙烯聚合物部分、包含低比重聚乙烯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聚乙烯树脂部分、热塑性弹性体、硅烷基丙烯聚合物和无机填料并提供本发明的树脂从而实现本发明的改进。
因此,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显著改进的耐冲击性和粘合力以及优秀的机械性质的聚丙烯复合树脂的组合物。
本发明另一示例性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本发明的聚丙烯复合树脂的组合物形成的模制品。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聚丙烯复合树脂的组合物,其包含:(a)约43重量%至约52重量%的作为聚丙烯聚合物的聚丙烯部分,其由(a-1)约10重量%至约20重量%的乙烯-丙烯共聚物和(a-2)约80重量%至约90重量%的高结晶乙烯-丙烯共聚物的混合物构成,所述乙烯-丙烯共聚物具有约40重量%至约60重量%的乙烯含量,所述高结晶乙烯-丙烯共聚物具有大于约45重量%的结晶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GS加德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GS加德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39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