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容积高压气体压力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84200.5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1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萍;咸宝金;杜光宇;任大呈;姜祝;张江桥;孙海涛;裴雅鹏;许玮熠;任闽;王慧龙;黄其刚;戴宜霖;孟翔宇;刘益;焦鑫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5D16/10 | 分类号: | G05D16/1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任超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蜗轮蜗杆变速箱 活塞腔室 传动丝杠 气体压力控制装置 活塞 容积高压 行程限位开关 伺服电动机 位移传感器 标准压力 连接传动 呼吸口 减速机 全行程 丝杠 左端 出口 | ||
一种变容积高压气体压力控制装置,包括活塞腔室9、蜗轮蜗杆变速箱7,在活塞腔室9的左侧有标准压力出口1,上部右侧有呼吸口3,而在活塞腔室9内部有活塞2,活塞2连接传动丝杠6的左端,而传动丝杠6从活塞腔室9的右侧传出后依次经过行程限位开关8、蜗轮蜗杆变速箱7,且传动丝杠6的最右端传出蜗轮蜗杆变速箱7的右侧;在传动丝杠6上安装有全行程位移传感器4,而蜗轮蜗杆变速箱7上安装有伺服电动机及减速机5。
技术领域
该技术属于压力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容积高压气体压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精确调节与控制高压气体压力是实现高压气体压力传感器计量与校准的前提和基础,高压气体压力现场校准装置的气体取自高压气瓶,气体通过管路输送至被校压力传感器,从而实现高压气体压力传感器的计量与校准目的。
作为校准压力传感器的气体介质,其压力须满足被校准压力传感器工作压力范围和实际应用的校准要求。因此,气体介质须事先经过压力的调节与控制环节,进而再输送至被校准压力传感器。由于气体介质压力调节与控制的准确度是影响压力传感器校准数据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所以采用何种压力控制方式以及如何精准控制气体介质的压力是实现高压气体压力传感器高准确度校准的前提。
目前现有的压力计量校准装置中气体介质压力的调节与控制方法,主要是采用手动调节阀门或采用国际知名品牌的减压器,活塞式压力计采用的是活塞杆配合砝码,利用活塞杆截面积与砝码配重函数关系实现气体介质压力控制。这些方法在中低压计量校准方面可以到达一定压力控制精度,在高压的情况下,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压力调节范围小,难以兼顾的宽压力范围调节;
(2)容易产生压力过冲,调节时间长;
(3)中高压调节精度差,调节精度不能满足实际校准准确度要求;
由于这些缺点,高准确度高压宽范围压力的计量校准尚不能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容积高压气体压力控制装置,实现高压气体的微压调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变容积高压气体压力控制装置,包括活塞腔室、蜗轮蜗杆变速箱,在活塞腔室的左侧有标准压力出口,上部右侧有呼吸口,而在活塞腔室内部有活塞,活塞连接传动丝杠的左端,而传动丝杠从活塞腔室的右侧传出后依次经过行程限位开关、蜗轮蜗杆变速箱,且传动丝杠的最右端传出蜗轮蜗杆变速箱的右侧。
在传动丝杠上安装有全行程位移传感器。
蜗轮蜗杆变速箱上安装有伺服电动机及减速机。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的伺服机构设计可变容积压力精确控制装置即压力微调装置,伺服机构的分辨率可达0.01度等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双级高压气体压力精确调节控制装置示意图
图中:1标准压力出口、2活塞、3呼吸口、4全行程位移传感器、5伺服电动机、6传动丝杠、7蜗轮蜗杆变速箱、8行程限位开关、9活塞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变容积高压气体压力控制装置,包括活塞腔室9、蜗轮蜗杆变速箱7,在活塞腔室9的左侧有标准压力出口1,上部右侧有呼吸口3,而在活塞腔室9内部有活塞2,活塞2连接传动丝杠6的左端,而传动丝杠6从活塞腔室9的右侧传出后依次经过行程限位开关8、蜗轮蜗杆变速箱7,且传动丝杠6的最右端传出蜗轮蜗杆变速箱7的右侧;在传动丝杠6上安装有全行程位移传感器4,而蜗轮蜗杆变速箱7上安装有伺服电动机及减速机5。
具体工作时,通过伺服电动机5提供推力,蜗轮蜗杆变速箱7带动传动丝杠6转动,从而推动活塞2运动,改变活塞腔室9的体积,达到压力调节的目的,行程限位开关8随传动丝杠6转动,从而行程限位开关8与全行程位移传感器4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使活塞腔室9的体积发生改变,从而实现标准压力的准确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42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